第278章 大明军备(1 / 2)
在大明军队与瓦剌部落那场惊心动魄的激战中,前线的每一处都彰显着力量与智慧的较量。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张嫣为救治受伤将士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之后,不得不将视角转回到战前,去探寻那些为战争胜利奠定基础的军备制造历程,尤其是张嫣与工部器械局全力打造的红衣大炮与燧发枪。
在局势日益紧张,战争阴云笼罩之际,张嫣敏锐地意识到,先进的武器装备对于明军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关键作用。于是,她果断与工部器械局携手,开启了红衣大炮与燧发枪的研制与制造征程。
红衣大炮,这一在当时堪称极具威慑力的重型武器,承载着众人的期望。张嫣深知其威力巨大,若能在战场上大规模投入使用,必将给敌军带来沉重打击。然而,制造红衣大炮绝非易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制造场地内,工匠们围绕着巨大的炮身忙碌着。由于缺乏现代化的车床设备,一切工序几乎都依赖手工完成。钻孔,这一关键步骤尤为艰难。工匠们需手持沉重的手钻,在坚硬的炮身材料上一点点用力旋转,每钻深一寸,都要耗费极大的体力与精力。为了保证炮膛的精度和光滑度,他们必须全神贯注,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炮膛不规整,影响大炮的性能。
就这样,在众多工匠的齐心协力下,一门红衣大炮的制造,竟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几乎一个月,才能艰难地打造出一门大炮。这对于即将面临战争的明军来说,生产速度实在是太慢了。而且,由于技术尚不成熟,新制造出来的红衣大炮还存在着严重的隐患——炸膛。
炸膛,这一可怕的情况一旦发生,不仅会让大炮瞬间报废,更会对周围的士兵造成严重的伤亡。每一次试炮,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考验。当点火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若试炮成功,众人会发出一阵欢呼,但这样的时刻并不多见。更多时候,是令人揪心的炸膛声,伴随着滚滚浓烟,让大家的努力瞬间化为泡影。
面对红衣大炮制造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张嫣并未气馁。她频繁地穿梭于制造场地与工部之间,与工匠们深入交流,了解问题的根源所在。她深知,车床设备的缺失是导致制造速度缓慢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车床,许多原本可以高效完成的工序,都变得异常艰难,耗时费力。
与此同时,燧发枪的制造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燧发枪作为一种相对先进的单兵火器,其制造工艺要求极高。从枪身的锻造、燧石发火装置的制作,到各个零部件的精细打磨与组装,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锻造枪身时,需要将铁块加热至高温,然后通过反复捶打,使其质地紧密、坚固耐用。然而,手工捶打的力度和均匀度难以精准控制,导致枪身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枪身可能在使用几次后就出现裂缝,影响射击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