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附录 补遗卷三(1 / 2)
“孙伯纯拒办盐场”这一典故的底层逻辑如下:
-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孙伯纯深知盐作为一种商品,其市场需求是有限的。官盐最怕卖不出去,而不是怕不够卖。如果盲目增加盐场,导致盐产量过剩,就会出现销售困难的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如亏损欠债、产业破产等。他没有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迷惑,而是基于对经济规律的把握,做出了拒绝办盐场的决策。
-对地方长远发展的责任感:孙伯纯作为海州知州,肩负着为地方长远发展负责的重任。他考虑到设置盐场可能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如三十年后可能出现的盐产过剩、社会经济问题等。他不愿意为了一时的政绩或短期的利益,给当地百姓带来长远的祸患,所以坚决反对不合理的盐场扩建计划。
-对民众短视行为的洞察与引导:百姓因看到设置盐场能带来短期的便利和利益,如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等,而支持办盐场。但孙伯纯明白民众的这种看法是短视的,他们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变化和长远的发展。他试图通过耐心解释,让民众理解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差异,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面对朝廷征调兵器时,孙伯纯坚持实事求是,不轻易用土产代替海州不产的弩椿箭杆,因为他知道这只是一时之需,若用土产替代,可能会给百姓带来长期的负担。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在决策时的理性和长远考虑。
“曹冲智救马夫”这一典故的底层逻辑如下:
-了解人心:曹冲明白曹操对自己的宠爱以及曹操作为父亲关心孩子的心理。他知道曹操在看到自己因衣服被老鼠咬而担忧时,会出于对儿子的关爱去安慰他,从而否定“老鼠咬物不祥”这一迷信说法,为后续替马夫开脱创造条件。
-运用类比:曹冲巧妙地运用类比思维,将马鞍被老鼠咬和自己衣服被老鼠咬进行类比。他先让曹操对自己衣服被咬这件事有了轻松的态度,那么当提到同样是被老鼠咬坏的马鞍时,曹操就会基于之前的判断,以相似的态度去看待,不会过于苛责马夫。
-解决问题:曹冲以救马夫为核心目标,没有直接为马夫求情,而是通过制造一个类似的情景,引导曹操形成对“老鼠咬物”的宽容态度,从而间接地解决了马夫面临的危机,展现出他解决问题时的灵活与智慧。
“张齐贤妙断家产纠纷案”这一典故蕴含着以下底层逻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