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附录 补遗卷二(1 / 2)
《智囊全集》补遗卷故事:孙伯纯拒办盐场
在《智囊全集》的补遗卷里,藏着许多闪烁着古人智慧光芒的故事,“孙伯纯拒办盐场”便是其中之一,读来颇受启发。
北宋时期,孙伯纯以史馆修撰的身份出任海州知州。海州临海,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当时,有提议在海州设置三个盐场,发运使觉得这是个增加财政收入的好办法,亲自来到州郡,态度坚决地要求推行此事。百姓们听闻能设盐场,想着能增加就业、带来经济利益,也集体到县府请愿,满心期待着盐场的设立。
然而,孙伯纯却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耐心地向众人解释:“你们这些百姓,目光不够长远。设置盐场,官府短期内或许能从卖盐中获利,但官盐最怕的就是卖不出去,而不是产量不够。一旦盐产量过多却滞销,三十年后,留下的灾祸就会显现出来。”可在当时,众人都被眼前的利益蒙蔽,根本听不进他的劝告。
孙伯纯深知,盐场的开设涉及诸多复杂因素。盐的生产、销售受市场供需影响极大,海州虽有产盐的条件,但后续的销售渠道、市场饱和度都未可知。若盲目开设盐场,大量生产食盐,一旦市场饱和,盐堆积如山卖不出去,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导致经济亏损。而亏损带来的债务,最终可能会转嫁到百姓身上,让无数家庭破产。
后来,孙伯纯任期结束离开海州,官方还是按照原计划设置了三个盐场。起初,盐场的运营看似一片繁荣,百姓们也从中获得了一些短期利益。但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沿海一带因为盐场的管理不善,犯人、盗贼、差役数量比以往大幅增加,社会治安变得混乱。同时,三个盐场所产的盐越来越多,却找不到足够的销路,堆积在仓库里。运到远方去卖,又面临运输成本高、市场竞争大等难题,根本行不通。许多参与盐场经营的人,因亏损欠债,最终倾家荡产。这时,人们才想起孙伯纯当初的告诫,不禁感叹他的深谋远虑。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孙伯纯的远见卓识。他没有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而是从长远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准确地预见了盐场设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面对发运使的坚持和百姓的请愿时,他敢于坚持自己的判断,这种不为短期利益所动,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很多时候,眼前的利益看似诱人,但如果缺乏长远的眼光,就可能陷入困境。孙伯纯拒办盐场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要全面分析,权衡利弊,多想想未来的发展,避免因短视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智囊补遗:张齐贤妙断家产纠纷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