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北京来旨(1 / 2)
第215章北京来旨
四月上旬,南京城。
经过从二月份开始,两个月的治理后。
南方从刚开始的混乱,到现在已经慢慢开始恢复了秩序。
老朱在应天也杀到手软,把苏州、常州等地大量地主贪官污吏处决,收缴许多田地。
根据各自奏报,从四川开始,光他从蜀王朱至澍那就搞到了四百万亩田。
接着汤和在四川也是大杀四方,砍了许多贪官污吏的脑袋,甚至还南下揍了不少当地造反的土司。
一夜之间四川就有近千万亩土地登记造册。
而万历年间这个数字才二百万亩,也就意味着事实上明代四川田亩数量应该有一千多万亩。
其中八九成以上都是藩王、贪官及大地主的田,根本收不上税。
也难怪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四川田亩数量能达到惊人的四千万亩,到后世更是达到七千多万亩耕地。
即便抛开建设与水利开荒等因素,这里面到底被隐瞒了多少田,谁能知道
湖广那边也同样清查出许多田土。
四川和湖广都是从去年开始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到了今年在汤和、徐达以及冯胜等人的监督下,已经清查得差不多。
光在四川湖南湖北重新查抄出来的田亩数量就多达四千余万亩地,如今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始分地工作。
而江西、浙江、福建和江苏等地今年才开始,具体统计数据,每天都在向老朱的桌案报告。
除此之外,各布政司人事、经济、地方政务等等都是老朱在处理。
毕竟你杀那么多盐商粮商茶商,短时间内肯定会造成市面上盐价粮价茶价出现巨大波动,非常影响民生。
因此老朱必须立即做出应对,如地方官府接管各类盐田茶山田地,招募百姓晒盐、种茶和种地,又要进行蛋糕再次分配,每天处理奏折数百件,忙得不可开交。
也就是老朱身子骨像个铁人,还有朱云峰和季赫在旁边出谋划策,帮忙批阅奏折什么,不然的话换了一般的皇帝,恐怕早就吃不消得被累死。
“老祖宗,这么搞下去真不是办法。”
乾清宫内,朱云峰腰酸背痛,觉得两眼发晕,整个人都有些飘飘然了。
他已经陪着老朱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
天知道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天不亮就被叫起来帮忙批阅奏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对于朱云峰这种喜欢睡觉睡到自然醒的人来说,简直是折磨加坐牢。
“是啊老祖宗,您老人家精力旺盛,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干活,我们可不行啊,再这么下去,我俩就得死翘翘了。”
季赫顶着一对黑眼圈,他觉得去扶贫都没有当皇帝累。
或者说当明君累。
老朱倒是精神奕奕,不满地看了二人一眼道:“你们这两个没用的东西,二三十岁的大小伙,正是人生鼎盛时期,还不如我这一六十岁老头。”
“要不您怎么是三大千古一帝之一呢我们哪里能跟您比哦,而且当牛做马也得休息休息,这都干了多少天了。”
朱云峰忍不住抱怨了一句。
老朱还真就是三大千古一帝之一,千古一帝这个概念是明朝思想家李贽提出来的,他先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又说朱元璋也是。
另外同为明朝的学者王志坚也称赞李世民是千古一帝,所以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就这三个。
但古人的评价确实中肯,老朱说第一谈不上,但保四争三还是没问题。
前二肯定是秦始皇嬴政和唐太宗李世民。
老朱这个明太祖完全可以跟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争一争三四五的名次,甚至排名第三的机会很大。
别的不说,就这治国精力,每天睡4个小时,干活20个小时,刘邦跟刘彻拍马也赶不上。
“别啰嗦了,今天把事情做完,明天放你们一天假便是。”
老朱摇摇头,对两个后生仔很失望。
虽说他们处理事情还算不错,依靠后世丰富的理论知识,加上有提前识人之明的能力,在人事任命以及经济事务上做得井井有条。
但干点活就嫌累可不行,后世年轻人太娇惯了,放他们那个时候,行军打仗起来,几天几夜都可能没法睡觉。
正是拼搏的年纪,怎么能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到呢。
“太好了。”
朱云峰顿时乐得合不拢嘴。
季赫说道:“老祖宗,福建张肯堂的公文到了,和毛骧的放一起了,郑芝龙负隅顽抗,被毛骧一通火炮压制,投降了。”
“哼,这不忠不义之徒,打一顿才老实。”
老朱十分不满。
若不是郑成功,他是真不太待见郑芝龙。
“现在南方大部分地区都平定了,两广和云南也基本上是传檄而定的节奏,老祖宗,接下来怎么说”
朱云峰又问道。
“先灭了李自成吧。”
老朱想了想,说道:“他逃入大别山里,始终是个祸害。”
“那也没什么办法,重武器上不了山,光靠自动步枪和两只脚能击败李自成,但人家就在山里兜圈子不和老四打啊。”
朱云峰挠挠头。
也不是朱棣无能,实在是李自成确实是逃跑大师,毕竟在中原十多年没被逮住,自然是有两把刷子。
小朱棣很能打,可人家不跟你打,就只逃亡,虽然经常能逮住李自成的残部,抓到一些老营老弱妇孺之类,可抓不到他的主力也没什么用啊。
“让老四用攻心之计,给左良玉传令,令他即刻率部前往大别山,协助老四包围李自成部,压缩他的生存空间,逼迫他的队伍投降。”
老朱略微沉思之后,就迅速想到了办法。
现在的情况是小朱棣就一千多人追着李自成打,虽然这一千多人战斗力彪悍,灭个几十万大军都没什么问题。
但火力猛归火力猛,人少也很难收缩包围圈,没办法压缩李自成的逃跑路线和生存空间。
所以像这种藏匿在深山老林里,直接人海战术,大规模收缩包围圈就是上策。
后世我国抓逃进山里的通缉犯就常常用这个办法。
笨是笨了点,却很好用。
“那好,我现在就去给冯胜那边说说,让他给左良玉下令,顺便嘱咐一下老四。”
朱云峰便放下要处理的奏折往电讯室走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