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送日子之谈男子再婚(2 / 2)
“2000年,女方托人传出想复婚的口信。杨四的父母一听,立马就同意了。他母亲还念叨着,‘复婚后我的负担就减轻了,也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三爷爷喝了口水,接着说,“可杨四却坚决不同意。他黑着脸对父母说,宁愿打一辈子光棍,也不想再和她一起生活。那些争吵的日子,让他受够了。”
贾晓臻感慨道:“看来感情这事儿,勉强不来。”三爷爷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缓缓说道:“是啊,强扭的瓜不甜。婚姻不是搭伙过日子,得讲究个你情我愿。”院子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似乎也在默默印证着这番话,诉说着婚姻里无法勉强的遗憾。
阿丽三爷爷吸了口烟,又继续说道:“再娶的婚礼,也不像初婚那么受重视。要是妻子亡故后再娶,就算对方是初婚女子,婚礼也不会像双方都是初婚那样热闹。一般都不请客送礼。”
贾晓臻好奇地问:“三爷爷,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爷爷解释道:“在咱咱村人看来,有多次结婚经历的人,死后在阴间会面临多个配偶关系怎么处理的问题。男人死后,一般都和原配妻子合葬,这就表明在阴间只承认原配的地位。这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说明这种观念对大家影响还挺深。”
说着,三爷爷往烟锅里又添了些烟丝,火柴擦燃的瞬间,橘黄的火光映得他脸上的皱纹愈发清晰。“晓臻,再给你讲个咱村孔三强一家的事儿。这事儿,可把‘身后事’的讲究,体现得淋漓尽致。”
“孔三强兄弟三人,他们爷爷那辈,遇上灾荒,无奈逃荒到了安徽。在那儿,孔三强的父亲成了家,先后生下五个儿子。日子本就过得紧巴巴,谁能想到,后来孔三强的母亲竟和另一个男人好上了。他父亲哪能咽下这口气,一怒之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带着三个儿子回到了咱村。此后,一家人和远在安徽的母亲断了联系。”
“20世纪60年代,孔三强的父亲积劳成疾,撒手人寰。而他母亲,一直留在安徽,和第二任丈夫、另外两个儿子生活在一起。时光匆匆,到了1995年,孔三强兄弟三人心里开始盘算,想着等母亲百年之后,把她接回来,和父亲葬在一起。在咱们这儿的习俗里,祖坟里要是有没配偶的,那可是家族的耻辱,会遭人背后指点。”
“可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孔三强母亲的第二任丈夫还健朗着呢,安徽那边的两个儿子,自然也不同意母亲离开。老太太在安徽生活了大半辈子,早已习惯,自己也不愿意回来。但孔三强兄弟三人不甘心,他们合计一番后,给母亲捎信,骗她说让她回来看看老家的变化。老太太念着故土,没多想就回来了。可这一回来,就被儿子们扣下,不让走了。”
“老太太心里惦记着安徽的家,找机会偷偷坐上了一辆路过的个体户汽车,打算回去。没想到,消息很快传到了儿子们耳朵里。孔三强兄弟三人火急火燎地跨上摩托车,一路风驰电掣,在半道上把老太太追了回来。”
“1989年冬天,安徽的儿子实在放心不下母亲,亲自赶来接她。两拨人一见面,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激烈的争执声在村子上空回荡。老太太看着儿子们为了自己僵持不下,又回不去安徽,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整日唉声叹气,不久便病倒了。”
“1990年2月初,老太太没能扛过去,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尽管她生前不愿回来,可最终,还是被葬在了咱村,和孔三强的父亲合葬在一起。在很多村里人看来,她是孔家明媒正娶的媳妇,死后就该和丈夫葬在一起,这是规矩,不能坏了。”三爷爷说完,猛吸一口烟,烟雾在他头顶弥漫开来,仿佛还诉说着那段复杂又无奈的往事。
阿丽听得眼眶泛红,轻声说道:“老太太太可怜了。”
三爷爷叹了口气:“很多人觉得三个儿子做得对,在他们看来,老太太是孔三强父亲的正式妻子,死后就该和丈夫葬在一起。”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屋内的炉火却烧得正旺。这场关于男子续弦的讨论,让众人对岳西南的婚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阿丽靠在贾晓臻肩头,轻声说道:“希望我们能一直好好的,不要经历这些波折。”贾晓臻紧紧握住阿丽的手,坚定地说:“一定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