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在去看暗堡之前,我想给你看个东西(1 / 2)
一觉醒来,掏出怀表一看,已经过了两个多小时,
李国助扭头一看桌上的两个烧杯,杂质都已沉淀下去,剩下上层焦糖色的液体。
于是他翻身起来,用凉水冲了把脸,就继续去做实验了。
他先是找来一个2升的干净玻璃烧杯,用多层粗棉布盖住杯口,
然后把两个1升烧杯里的焦糖色液体都倒在棉布上过滤。
两个1升烧杯里的焦糖色液体全都通过棉布流入2升烧杯之中,只有杂质留在了棉布上面。
虽然两个1升烧杯里的糖汁是用不同的方法澄清的,但澄清后的糖汁成分却是一样的,合并到一起并无不妥。
接下来就到了熬煮与结晶阶段。
李国助把一壶烧的滚烫的开水倒进铜盆之中,又把铜盆放在了下方有酒精灯的支架之上。
然后他把装着澄清糖汁的2升烧杯放进铜盆之中,开始用水浴法熬煮。
这里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哪怕是500毫升的澄清糖汁,用水浴法熬煮都需要4~6个小时,才能熬成糖膏,就更别说是整整2升的澄清糖汁了。
可能还是怕这个时代的玻璃制品不耐高温,直接加热可能会炸裂吧。
当然甜菜汁在熬煮的时候,是比较容易焦糊的,用水浴法熬煮可以把温度控制在100度以下,防止澄清糖汁焦糊。
熬煮过程中,李国助一直在不停地用玻璃棒搅拌糖汁。
这样做可以加速蒸发。
当然每过一段时间,通常是一个小时,他都会停下来休息一会,吃点东西。
他也不是第一次做化学实验了,知道有些实验耗时很长,中途又不能离开人太长时间,没法撇下实验去吃饭,
所以就提前准备了一些干粮和糕点,饿了就吃点。
就这样整整熬了八个小时,烧杯里剩下大约400毫升粘稠的糖汁,李国助终于熄灭了酒精灯。
剩下的这些粘稠糖汁就是含有糖蜜的黑糖,
糖蜜因密度较高,静置一两天就会自然下沉,但也有一部分会包裹住蔗糖晶体。
这就是下一步分离糖蜜的基本原理,方法有自然排水法和压榨法。
自然排水法,是将糖浆倒入多孔容器,如编织篮中,糖蜜会从筛孔中自然渗出。
压榨法,是将结晶后的糖膏包裹于粗布之中,用重石或杠杆挤压,挤出部分糖蜜。
李国助用的是自然排水法,在编织篮中内衬粗麻布,把烧杯里的糖膏倒入其中,放在支架上静置,一两天内糖蜜会从粗麻布和编织篮的缝隙流下去。
他在编织篮下方放了一个瓷盘,用于承接糖蜜。
这一步最后可以得到湿糖渣和初榨糖蜜。
现在天色已晚,又要静置糖膏一两天,李国助也已精疲力尽,只好随便吃喝了一些,就睡下了。
两天后,糖蜜已经沉淀下去。
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脱色工艺了。
李国助采用的方法是骨炭脱色,是欧洲人在17世纪使用的精制白糖法,
将动物骨骼高温炭化后碾碎,糖液趁热过滤通过骨炭层,1公斤糖用0.5公斤骨炭。
这就是他三天前跟金顺姬索要牲畜骨头,还要帮他煅烧成炭的原因。
大明当时流行的方法是黄泥浇淋法,在《天工开物》里有记载,
实际上是因为黄泥中含有高岭土、活性炭等成分可有效吸附红糖中的色素,使糖结晶变白,但成品纯度低于现代白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