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盛世崛起与边关烽火(1 / 2)
在张嫣、朱瞻基与朱高炽的不懈努力下,大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农业上,土地政策的革新与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不仅满足了百姓的温饱,还有大量余粮可供储备与贸易。棉花种植在合理规划下形成规模,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原料。工业方面,以棉纺织业为代表,从弹棉花技术的普及到各类棉制品的生产,工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都达到了极高水平。这些工农业产品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国内百姓的需求,更是通过贸易远销海外,让大明在世界舞台上遥遥领先,成为万邦瞩目的强国。
在这繁荣发展的进程中,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再次踏上了远航之旅,将大明的威名与文明传播到更遥远的国度,进一步彰显了大明的强盛国力。时间的车轮缓缓前行,来到了历史上的永乐十二年。
这一年,北方的瓦剌部落日益壮大,其野心也随之膨胀,开始频繁在大明边境滋事,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边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朱棣听闻此消息后,龙颜大怒,决定御驾亲征,率领大军征讨瓦剌部落,以维护大明的尊严与边疆的安宁。此次出征,朱棣带上了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以及年轻气盛的朱瞻基,期望他们能在实战中历练,积累军事经验,为大明的未来扛起重担。
出征前,大军的筹备工作千头万绪。朱高炽与张嫣深知后勤保障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负起着关键作用,他们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张嫣首先将目光聚焦在物资储备上。她精心组织调配,发动京城内外的工坊,夜以继日地赶制各类军需物资。从坚固耐用的兵器铠甲,到保暖舒适的棉衣棉被,再到充足的粮草干粮,每一样物资都经过她的严格把关。她亲自前往工坊视察,督促工匠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务必保证产品质量。对于兵器,她要求刃口锋利、质地坚韧;对于棉衣,她检查棉花填充是否均匀、针线是否细密。在她的严格要求下,一批批优质的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军营。
朱高炽则全力协调各方资源,确保物资的运输顺畅。他精心规划运输路线,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伍,征用了大量的车马船只,还有三轮自行车。为了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防止物资被劫,他安排了精锐的士兵沿途护送。同时,他还在各个交通要道设立了补给站点,以便及时补充运输队伍所需的粮草和物资,确保运输线的畅通无阻。
一切准备就绪后,朱棣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踏上了征途。一路上,朱瞻基满怀热血与激情,时刻渴望在战场上一展身手。然而,朱棣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性,并未让朱瞻基贸然行动,而是让他跟随在身边,言传身教,传授他排兵布阵之道与战场应变之法。
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在军中也是摩拳擦掌,急于在父皇面前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但朱棣对他们的表现保持着谨慎的观察,多次告诫他们切不可轻敌冒进,务必遵循战略部署。
随着大军深入北方草原,气候愈发恶劣,道路也愈发崎岖难行。瓦剌部落熟悉地形,时常派出小股骑兵骚扰明军的补给线,给明军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但朱高炽提前安排的严密护送队伍与补给站点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物资运输虽历经波折,却始终没有中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