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心理学(2 / 2)
8.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0.情感:比较稳定、深刻的内心体验,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11.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2.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13.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14.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5.气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如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
16.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17.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存在、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认识和体验。
18.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19.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20.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以了解被试心理现象的方法。
以下是为您补充的更多《心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1.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的学科。
2.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3.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5.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6.心理测量: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7.心理定势: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续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
8.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9.近因效应: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10.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1.启发法:凭借经验和直觉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搜索法等。
12.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13.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4.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5.智力: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16.智商: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
17.心理健康: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18.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19.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20.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