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抢钱(2 / 2)
李逸这次回来,也是早有准备。
特意还带了一箱钱回来,
当皇帝派人把这箱钱抬上金殿,
打开箱子,金光灿灿。
皇帝和宰相们一人提了一串钱,
沉甸甸的,极有份量。
拿来秤,当众秤量。
“六斤四两,”
再称一贯,还是六斤四两,一连称了十几贯钱,基本上都是这个重量。
裴寂都很惊讶,这意味着新钱铸造的很标准。
解开绳子,
十个钱一秤,一两重。
李渊把玩着手里的钱,“钱文清晰,轮廓规整、铸造精良,好钱。”
“此钱用料几何,成本多少”
“回圣人,这些开元通宝新钱,采用铜八三铅十二锡五的比例,火耗十一,每贯的铜铅锡材料、木炭、熔炼火耗,以及工匠、砂模还有运输、管理的成本都算下来,千钱合七百五。”
“铜料增加了记得你上次说铜料六八”
“回圣人,采用翻砂铸钱法,效率大增,成本下降许多,加上以工代赈,人工便宜,故此用铜六八,则铸币利太多,臣以为铸钱还是不能利太多,否则容易引发私铸,便跟铸当十钱无异。”
一番解释,李渊倒也认可。
“现在宜寿钱监最大的问题是铜料供给不上,铸钱炉无法全力开工,甚至只能停掉一部份。”
铜料供应问题,李渊和宰相们也没什么好办法,这天下未定,大唐也还没统一天下,忙着打仗,忙着恢复耕种,开产矿产的事,暂时也顾不上来,铜料也只能是旧钱等回收。
“诸位相公有什么好建议”
李渊捏着一个新钱问。
民部尚书刘文静直言,“臣以为如今铜矿开采不足,解决铜料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回收恶钱,
用新钱换百姓手中恶钱,换回的恶钱熔炼取铜再铸新钱。”
裴寂笑着问:“怎么个换法,什么比例”
开元通宝新钱,一贯重六斤四两,成本虽七百五十钱,但相比起隋开皇五铢、大业五铢等,可强了许多。
开皇五铢官钱,一贯也才重四斤二两,大业五铢甚至仅重三斤、两斤一贯。
而那些恶钱,什么鹅线、綖线钱等就更别提了,含铜量低,钱又轻,甚至有铅锡钱,一点铜都不含的。
刘文静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兑换法。
对于不同的钱,不同的兑换比例。
如开皇五铢,千钱重四斤二两,其铜料也占到八十五左右,属于好钱,但他一贯比开元通宝轻了二斤多。
“隋开皇五铢,得是开皇年间铸的肉好钱,三钱换两个开元通宝钱。”
而大业朝铸的五铢钱,大业初千钱重二斤,后期千钱仅重一斤,又夹铅锡多,故此大业初白钱,五钱换一个开元通宝,后期白钱,则十个钱换一个开元通宝。
“至于鹅眼、綖环钱等恶钱,则都按重量称,十斤换一斤新钱。”
裴寂出声反对:“陛下,这太过复杂了,臣以为历朝官铸钱,可以五钱换一个新钱,而鹅眼等私铸,一个新钱,换十两私铸恶钱。”
一个开元通宝换五个开皇五铢,换十个大业五铢,
换十两其它私铸恶钱。
李逸坐在那里,听的有些心惊。
隋开皇五铢,俗称肉好,含铜量比李逸现在铸的开元通宝还好一些,就是重量少,一千钱六十六两,而开元通宝一千钱一百两。
三贯五铢肉好,实际价值应当是跟两贯通宝相当。
刘文静的兑换比例比较便理,可裴寂直接说五个肉好换一个通宝,这就是抢钱了。
通宝钱定价五铢三倍多了。
至于大业钱,十个换一个,照样是抢钱。
白钱再差,也有千钱两斤,含铜量也有五六十,十贯就是二十斤钱,铜都有十来斤了,而一贯通宝总共才六斤四两,铜也不过五斤多点。
“陛下,这样换,只怕百姓不肯拿旧钱出来换!”李逸提醒。
“那你有何建议”李渊问。
“臣以为三个隋五铢换两个开元通宝,价值是相当的。”
裴寂道:“朝廷铸钱也是要本钱的,新钱岂能与旧钱相论”
李渊一番思索后,取了个折中的法子。
“开皇五铢两钱换一个新钱,大业五铢五钱换一个新钱,至于鹅眼等恶钱,十个换一个新钱。”
鹅眼钱又称鸡目钱,小五铢,千钱不过两斤左右,私铸的含铜量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下。
但十个鹅眼换一个开元通宝,也还是官方在占便宜。
正常这种钱,一换五,官方都赚。
“陛下,臣请求,开元通宝与绢交易,每匹绢换新钱一百八十文!”裴寂提议。
“陛下,每匹绢换新钱,当换二百四十钱。”刘文静反对。
现今绢价,一匹绢三百六十钱,可买米一斗,这里的钱,专指隋开皇五铢,其它钱则要相应折兑。
两文肉好钱换一文新钱,那绢价米价,相应调整,听着也没问题。
可这新钱还是有点涨的太快了,钱贵物轻。
李渊捋须,又搞折中那一套。
“每匹绢直新钱二百,常平仓米价,也改为每斗二百新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