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形势困顿(2 / 2)
何况陈宫与夏侯渊相持许久,双方营垒成型、坚固,都不是能轻易击破的。
思索着这些,曹操很是恼恨赵基。
谁能想到,赵基竟然轻易就将天子、朝廷放回雒都,难道就不怕朝廷喘过气后,调头报复
朝廷返回雒都,直接导致关东郡县全面动荡。
也就袁术那个傻子还在一门心思进攻徐州,企图割据徐扬,坐断东南。
朝廷收拾了自己,下一个目标肯定是袁术。
夕阳渐渐落下,曹操也神色沉稳,引着骑从返回营地。
当明月照亮大地,许县笼罩在一片如霜月华下,各处岗哨夜禁森严之际。
荀攸一身便服,头戴远游冠,提着食盒跟随仆僮进入偏厅。
厅内荀彧端坐主位,年龄更大的荀攸抓着食盒拱手长拜:“叔父。”
“公达来意我已知之,然曹公于我有知遇之恩,实难背弃。”
荀彧起身,引着荀攸到烛火前落座。
荀攸放下食盒,从中取出带来的菜肴,只是说:“今日只叙私事,非为公事而来。”
荀攸双手取筷子递上,荀彧神情自若伸手接住,就问:“若是私事,公达又怎么会亲自来此是赵台卿,还是杨子奇又或是伏完”
荀彧所问,就是问荀攸此刻朝中的靠山。
如果司空张喜还活着,自然也就没有这些为难的事情。
可那个该死的逆臣赵基,竟然屈杀三公,迫害司空张喜冤屈自戕。
张喜就差那么一步,只要活着返回雒都,哪怕两条腿被赵基打断,若还活着,那立刻就能代表汝颖士人说话!
张喜、钟繇死后,目前朝中能代表汝颖人的是颍川四姓之一的太仆韩融韩元长。
说他是太仆也不对,群雄起兵讨董时韩融就是太仆,这是这些年仕途不顺,称呼他时,就用最高、最出名的官位来特指是这个韩融。
同样的还有赵岐,因为担任过太仆,此前代表朝廷出使袁绍、曹操、刘表三方,三方依旧视赵岐为公卿,行文称呼时,尊称为太仆。
地位、影响力到了那个层次,有没有公卿职位都没区别。
杨琦也是这样,哪怕赵基亲手扒掉杨琦身上的官位,可上到皇帝,下到士民,都认为杨琦是现在的公卿领袖。
天子、公卿逗留安邑时,韩融、侍中种辑、赵岐游走关东各方。
当朝廷迁入雒都时,很不巧,公卿们又将韩融派到安邑,去和侍中赵彦一起共事。
赵基的军队只要没有经历大败,那就没人敢提议废止三省六部制,长远来说,这是赵氏新政。
自三月末施行赵氏新政以来,朝廷一改颓势,的确有兴复的迹象。
朝廷百官都开始渐渐支持这套新制度,维新理论也渐渐扩散开。
保持住这种势头,那或许真有中兴之象。
只要朝廷还是三省六部制,那赵基所督率的军队就是天子王师!是维新之师!
可问题也很突出,你琅琊人高举维新大旗匡扶朝廷三兴汉室,其他人还怎么生活
这个尖锐矛盾前,韩融这个敦厚的老实人却感觉维新理论很妙,竟然主动跑过去给赵彦打副手。
毕竟,他们两个人也算是旧识,青年之际就认识了。
三十九年前,韩融的父亲韩韶担任泰山郡嬴县长,当时泰山公孙举作乱,部众三万多人;敬重韩融之父,于是不做侵犯,后来朝廷调段颎摧破公孙举。
三十五年前,泰山贼叔孙无忌等人再次作乱,攻入琅琊盘踞于莒县,赵彦宗族跟随南阳宗资平叛,段颎在凉州打仗难以调离。
为了帮宗资讨要援兵,赵彦就以术士言论,进献‘五阳法’。
就是以奇门遁甲推算贼兵据点的风水,算定要从五个名字中带‘阳’的郡里调兵才能破敌,桓帝崇道,听了感觉很有道理。
于是桓帝立刻调兵增援宗资,得到五阳郡兵增援后一战荡平叔孙无忌两万叛军,又迫降另一支琅琊本土乱军。
那个时候,韩融就与大出风头的赵彦认识了。
赵彦作为一个琅琊人,学习天文历法、奇门遁甲实属正常,琅琊当地学习这个是潮流,也方便学习,不像学习六经,有各种门槛。
不知道是琅琊风气塑造了琅琊道宫,还是琅琊道宫影响了琅琊士人的学术偏向。
总之,琅琊这地方,学道、修道的门槛儿很低。
桓帝崇道,不等于赵彦会有好的仕途,反倒成了赵彦仕途上的阻碍。
所以张喜死后,汝颖士人最需要韩融来扛大旗的时候,韩融这个敦厚长者竟然跑了,还成了维新派。
除此之外,去哪里找能扛旗的人物
荀攸无奈,荀彧也是惆怅。
月华透窗而入,叔侄两个相顾无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