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英睿明断(1 / 2)
邺城,天空飘落稀疏雨珠。
袁绍登高阁,眺望北半城,隔着漳水也能看到稀疏雨幕中的南半城大致轮廓。
主簿耿苞递送军情,脚步轻微,生怕惹恼袁绍。
见他这小心翼翼的样子,袁绍扭头看一眼:“又是何事?”
“明公,泰山贼臧霸奉伪诏进犯青州,围长公子于北海。”
耿苞低声回答,袁谭这里很不好受,袁谭的大本营是勃海与平原,今年也才攻入北海。
袁谭对北海、济南、东莱各郡国的掌握很低,因早年青徐百万黄巾军过境的原因,出于自保,所以青州宗贼膨胀的很是凶猛。
哪怕是正常衣冠人家,凝聚亲族、乡党自保之余,也会完成人口兼并。
平时的话,这些人还能维持衣冠仪态;现在混乱起来,立刻就是宗贼嘴脸。
想要这些人出兵救援袁谭,几乎不可能。
论名望,袁谭跟孔融没法比。
这些人早年能坐视黄巾军围攻孔融,之后又能看着袁谭围攻孔融……大概袁谭弄死孔融,这些人才会以故吏的身份,为旧主、名士孔融复仇,将袁谭驱逐,或有条件迎奉袁谭。
总之,都不是什么好拿捏的人。
袁绍拿过袁谭发来的求援信,皱着眉头,只觉得袁谭过于无能。
虽说刚接管青州,可臧霸如入无人之境,这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了。
看完袁谭的信,发现
他前脚打发逢纪去协助袁谭治理青州,逢纪才到平原就得悉袁谭被围,逢纪已经开始调动平原人力。
但平原也不是很稳定,从田楷、刘备手里夺来也就两年多。
此前双方吏士还在战场厮杀,刘备走后,田楷败亡,平原的吏士被袁谭重新聚集、武装起来,虽说攻入了北海,但这是青州内战,平原军队并没有获得像样的赏赐。
袁谭也没有主动给与什么特殊的赏赐,所以平原军队对于袁谭的安危,实际上并不怎么关心。
现在肯用力的,也就剩下勃海兵。
可调勃海兵去青州,谁来抵挡公孙瓒?
公孙瓒若破南皮,调到青州的勃海兵立刻就会瓦解、哗变;除非再用一支更可靠的军队去镇压、牵制勃海兵,双方再一起压制、驱使平原兵。
莫名的,袁绍生出一些懊悔情绪。
如果答应杨彪的提议,他接受骠骑将军,再表任赵基为车骑将军,主动让出上党的话,现在形势也不会这么窘迫。
这种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就被袁绍掐灭。
就现在张燕、公孙瓒、臧霸做出的反应,说明那个时候赵彦、赵基已经着手布置。
他就算是答应杨彪的提议,赵氏祖孙也会找茬撕毁协议,与他刀兵相见。
事已至此,这也没什么好懊悔的。
袁绍将这些书信放到盘子里,询问耿苞:“真定方面如何了?”
“并无新的军情送来,只是仆听闻黑山贼一部不听张燕号令,已向南突入巨鹿,欲围廮陶。”
当年张牛角就是进攻廮陶时战死,张燕才改姓,继承了这支武装。
耿苞就是真定人,真定耿乡人。
袁绍望着窗外雨丝:“不急,再等五日。”
他不认为张燕能对黑山军各部保持强硬控制,机会难得,黑山军各部肯定会违抗张燕的节制,四处抄掠,导致真定这里聚集的黑山军数量减少。
一拳将张燕打回山里去,这是此前袁绍议定的方案。
也都不认为赵基会裹挟天子会来打邺城,所以救援高干之余,也是只派人在滏口陉出口附近修筑营垒,为可能的对峙、据守做准备。
先打飞张燕,再挡住赵基,然后与公孙瓒再决战一场。
公孙瓒肯离开易京,某种意义上来说,缩短了冀州兵的补给距离,也是一种好事。
可现在已经有隐秘军情传来,赵基想要水攻邺城。
正常人理解的水攻,就是决堤放水;再要么派兵挖壕沟以引水,然后筑坝聚水,使水冲刷、浸泡敌城。
再高端一点的水攻,就很考验军队的综合素质。
比如挖土垒坝,从城外地势较低处起土坝围住城邑,然后放水过来,这样不需要用多少水,就能长期浸泡城邑。
城墙会被泡塌,柴草谷物会泡湿朽坏,男女军民会失去容身之所,只能躲在屋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