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各有难处(1 / 2)
李儒略显颓然的摇了摇头:“以势论势,吾终究还是,弱了文和兄一筹啊!”
“以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可能再也没有了机会了...”
“文忧兄何出此言?”
“形势自知罢了!”李儒苦笑一声,不曾辩解。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与贾诩皆是昔时好友,彼时李儒甚至更得董卓重用。
无论是职位,还是心气上,皆盖过贾诩一头...
但现在,只是两年未见,贾诩便身居高位,贵为李屠夫首席军师...
且看夏军如今趋势,将来称王称霸,开国建制只是时间问题...
贾诩到时自然水涨船高,成为李夏高层的文官领袖,一国丞相,也不无可能...
而自己的主公董卓,虽然这段时间,也是勇猛精进,位高权重...
但与李夏这个北方霸主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可以说,将来不管天下形势如何,贾诩这名旧友,已然位极人臣,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笔浓重的色彩...
这才是他们文人,内心所追求的东西,一展胸中抱负,青史留名...
“文忧不必妄自菲薄!”
贾诩看着有些落寞的好友,出言安慰道:“论胸中韬略、计谋、军阵、国事、文忧并未弱了谁!”
“此番若不是夏王,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大势所趋之下已成定局,吾焉能如此镇定自若?”
“若是南北处境调转,设身处地之下,吾可能比文忧更加弱势....”
“文和不必安慰我,量不及人,没有任何借口可言....”
李儒心中充满苦涩,没有任何侥幸可言。
在来之前,他也在心中,设想过各种情景。
甚至亦想到了某些可能,却没想到会是,这般境地。
从头至尾,都是贾诩在主导着,谈判的走向。
并且牢牢的掌握着,谈判的主动权...
自己只能被动应和,被动的跟着节奏走,焉能不落入下风。
这场谈判,从李屠夫不惧威胁,不管人质死活开始之后,大汉便已经没有多少机会了。
而他李儒,手中更无任何筹码,也无任何实质让人心动的东西。
反观贾诩,背后站着的是李屠夫,是夏军诸将,是黄河北岸的百万将士...
大汉有什么,有孙雍这个搅屎棍,有董卓这个望风而逃的西凉猛将,有曹操袁绍这些被杀的丢盔弃甲的地方诸侯...
这些人,现在加一起,还不够李屠夫身上掉的一根毛粗...
唯一拿的出手的,也就是公主和世子,这等人质软肋罢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亦如贾诩所言,两者所代表的形势不同,已经注定了这场谈判的走向。
纵使李儒有滔天学问,有苏秦张仪之辩才,也难以改变最终的形势...
因为李屠夫,可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君主好忽悠,更不会被世俗的枷锁眼光所束缚...
若是其真能被世俗的王朝律法,仁义道德所束缚。
夏军也不可能会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便迅速膨胀崛起...
墨守成规者,不是碌碌无为,就是世代被愚弄,被束缚的死死的...
只有那些,敢于挑战规则,敢于奋勇创新者,才能真正的,成就伟业...
李屠夫此人,已然冲破了世俗礼法,冲破了传统规则的束缚...
这种人物,不可以常理度之,更不可以常人的眼光去揣摩...
不然,便会像曾经的匈奴鲜卑一样,吃上大亏,付出更大的代价...
李儒抿了口盏中茶水,苦涩的滋味在口腔中蔓延。
他看了眼曾经的好友,没有继续在针锋相对。
此刻,李儒有的只是无限的感慨:“文和得遇明主,更是在北方大地一展胸中抱负,羡煞旁人矣!”
“此战过后,李夏大势已成,文和之名,必然传唱天下,为天下文人所景仰...”
以前的夏军,世人都管他们叫贼寇,叫贼军,叫逆匪...
臧霸贾诩张既这些,更是铁杆逆贼,上了朝廷的花名册...
但现在的夏军,人们更愿意,称他们为王师...
现在的贾诩,人们更愿意,称他为国之谋臣,千古名臣...
贾诩摆了摆手,表现的很谦虚:“文忧言过了,汝不在北方,焉能体会到吾心中苦闷...”
“嗯,文和难道还有什么,难言之隐不成?”
“呵!”贾诩自顾自的温了口茶:“汝只看到了北方之强盛,却没看到波涛之下汹涌的暗流!”
“若哪日你我一同在李夏共事,自有体会...”
贾诩没有多言,只是心中埋藏着,旁人所看不到的心酸。
他胸中有千万篇谋略,有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却难以真正的自由挥洒。
寻常谋士,遇到明主亦或者是雄主,皆是幸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