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语智部辩才卷一(一)(2 / 2)
邹阳说王长君
梁孝王刘武刺杀袁盎一事被发觉,害怕被诛,派邹阳带着千两黄金寻求谋士解决问题。邹阳找到齐国人王先生,王先生让他去找王长君。邹阳拜见王长君,称皇帝若追究袁盎被杀之事,梁王会被判死刑,太后会生气迁怒于皇帝的宠臣,王长君会有危险,若王长君说服皇帝不追究,太后会感激他,他也会安如泰山。王长君依计行事,梁王刺杀袁盎之事不了了之。
鲁仲连射书下聊城
燕国大将攻克聊城,聊城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据守聊城不敢回。齐国田单包围聊城一年多未攻下。鲁仲连写了一封信射到城中,信中称燕将因一时愤怒成了燕王驾驭不了的臣子,是不忠;战胜死亡却不能在齐、燕两国伸张名声,是不勇;功业失败、战争无法颂扬,是不智。如今齐国发全国之兵攻打,聊城岌岌可危,燕将不如保全兵力回燕国,可得到燕王高兴、百姓爱戴、朋友称赞,还能辅佐国君、统领臣下、善待百姓。燕将看完信后自杀,聊城被齐国收复。
《智囊》语智部辩才卷中典故蕴含着以下底层逻辑:
洞察人心
-辩才们深知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如朱建利用闳孺担心太后怪罪的心理,邹阳抓住王长君害怕失去太后宠信的心理,成功说服他们。了解对方的恐惧、欲望等,就能找到说服的切入点,从而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权衡利弊
-辩才们善于为对方分析利弊得失。像鲁仲连为燕将分析坚守聊城与回燕的不同结果,让燕将明白回燕对自己更有利。通过清晰地呈现利弊,使对方认识到按照自己的建议行事能获得最大利益或避免更大损失,从而影响对方的决策。
因势利导
-辩才们会根据不同的形势和对象,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言辞。子贡在各国间游说,根据各国君主的性格、国家的利益诉求等,灵活调整说辞,引导各国的行动。这体现了要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利用各种因素,引导事情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巧用典故和比喻
-他们在辩论中常常引用典故、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秦宓在与张温的辩论中,引经据典回答关于天的问题,让对方信服。恰当的典故和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更形象、更易懂,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展示了辩才们的学识和智慧,增加了言辞的权威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