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弄堂海棠(1 / 2)
战后,日本投降,上海第一个艺术团体,慕钱沪剧团恢复了沪剧演出。
剧团团长两姐妹,钱晚秋和钱晚夏,挑起了恢复慕钱沪剧团的艰难任务,边演出边恢复场地、招生、等工作。
第一场演出《弄堂海棠》在钱家老宅,杜行华巍山庄大舞台隆重开幕。
原来意图是为老乡村民们亮相的,结果上海滩大都市的戏迷们,如饥似渴的涌来。
开场序幕:
背景:1945年的秋天,上海的石库门弄堂里老百姓生炉子烧火,小小长长的弄堂,弥漫着一股独特而复杂的气息——
那是战争硝烟逐渐散去后,生活重新萌芽的味道,混合着煤球炉里散发出的微弱暖意和远处黄浦江上不时传来的汽笛声,仿佛是大时代脉搏下最细腻的跳动。
第一幕:胜利
舞台中央,那幅褪色的“庆祝抗战胜利”横幅,尽管颜色不再鲜艳,却依然顽强地悬挂着,像是见证者,默默诉说着过往的艰辛与今日的不易。
这横幅下,是女主角钱怡的身影,她穿着一件略显旧却干净整洁的阴丹士林布旗袍,旗袍的蓝,深邃而含蓄。
正如她此刻的心境,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更加坚韧而内敛。
钱怡的手灵巧地在针线间穿梭,一针一线,不仅是在缝补着家人的衣物,更是在缝补着这个被战争撕裂的家庭的裂痕。
她的眼神时而凝重,时而温柔,仿佛每一针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与对过去的缅怀。
“胜利牌香烟嘞,庆祝抗战大胜利!”
这时,弄堂口传来邻居小贩清脆的叫卖声,那声音里带着几分兴奋与自豪,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胜利的喜悦。
小贩的吆喝声,如同一阵清风,拂过这狭窄却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空间,让钱怡不禁抬头望向那横幅,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
她放下手中的针线,站起身,缓缓走向窗边,目光越过层层叠叠的屋顶,投向那遥远而广阔的黄浦江面。
江面上,船只穿梭,汽笛声此起彼伏,那是和平的乐章,是新生活的序曲。
钱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虽然战争结束了,但生活还要继续,而她和她的家人,将在这片经历过风雨的土地上,用双手重建家园,用爱与希望,书写属于他们的新篇章。
此刻的上海,虽带着几分疲惫,却也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钱怡的身影,在这石库门弄堂里,成为了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中国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缩影。
而那褪色的横幅,胜利牌香烟的叫卖声,以及黄浦江上不息的汽笛,共同编织了一段关于重生与希望的记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若“慕钱沪剧团”真实存在,其作品或许正徘徊于商业生存与艺术良心之间,成为大时代中一朵挣扎求生的弄堂海棠。
第二幕:来信
夕阳斜照,弄堂里渐渐热闹起来。
钱怡放下手中的针线,轻轻拍了拍身上的灰尘,那是一件略显旧却依然整洁的阴丹士林布旗袍,仿佛是她对过往岁月最后的坚守。
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却又不失坚韧。
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是邮差小李气喘吁吁地跑来,手中紧握着一封泛黄的信件。
“钱小姐,您的信,从北平来的。”小李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同情。
钱怡接过信,信封上的邮戳模糊不清,仿佛诉说着一段遥远的故事。
她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和一封简短的信。
照片上,是一位身着军装的青年,笑容灿烂,那是她的未婚夫,林浩宇,一个在战争中失踪多年的名字。
信中,是林浩宇的战友所写,告知他已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但因通讯中断,消息迟至今日才送达。
钱怡的手微微颤抖,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她强忍着不让它们落下。
她不信,林浩宇不会死,他答应过,要活着回来的。
周围的世界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只有远处黄浦江的汽笛声依旧,像是在为这段未尽的爱情默哀。
第三幕:不信
夜幕降临,石库门弄堂内灯光昏黄,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餐,炊烟袅袅升起。
钱怡回到屋内,点亮一盏煤油灯,将照片轻轻放在桌上,凝视着那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庞。
她深吸一口气,心中五味杂陈。
她知道,自己必须坚强,为了林浩宇,也为了自己。
次日清晨,钱怡换上了那件最能体现她气质的旗袍,决定走出弄堂,去面对这个新的开始。
她在小贩那里买了几斤珍贵的救济面粉,尽管生活艰辛,但她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
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她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点改变,哪怕微小。
随着故事的推进,钱怡在上海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里,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她在苏州河畔,开设了一间小小的裁缝铺,用她的巧手为邻里缝制衣物,同时也成为了许多人心灵的慰藉。
第四幕:复活
在林浩宇被紧急送往野战医院的路上,白玫救护队长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她深知,能在那样惨烈的战场上存活下来,这位名叫林浩宇的战士无疑拥有超乎常人的意志与生命力。
她紧握着方向盘,目光坚定地穿梭在颠簸不平的土路上,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位年轻的战士能够挺过这一关。
到达野战医院后,林浩宇立即被送入了手术室。
医生们迅速展开救治,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有序的氛围。
白玫在外焦急等待,她的眼神不时掠过林浩宇被送来的那张照片和诀别信,心中不禁好奇起这位战士背后的故事。
照片中的女孩笑容灿烂,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而诀别信的字里行间则流露出林浩宇对钱怡深深的爱恋与不舍,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经过数小时的紧张手术,医生走出手术室,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对白玫说:
“他真是个奇迹,生命力顽强得让人惊叹。
虽然伤势严重,但已暂时稳定下来,接下来需要长时间的康复。”
听到这个消息,白玫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感到一丝欣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成了林浩宇康复路上的重要支柱。
每天,她都会抽时间来到病房,为林浩宇讲述战场的最新动态,鼓励他坚持下去,同时也会小心翼翼地提及那张照片和诀别信,试图引导他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浩宇的身体逐渐恢复,他的眼神也开始有了光彩。
在一次阳光明媚的午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向白玫讲述了自己与钱怡的爱情故事,以及全连战友牺牲时的悲壮场景。
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心中有一个信念——要将这段历史,将战友们的英勇无畏,以及他对钱怡的爱,传递下去。
白玫被深深打动,她决定帮助林浩宇完成这个心愿。
在医院的协助下,她联系了后方的报社,将林浩宇的故事整理成文,配以那张珍贵的照片和诀别信的摘录,发表了出去。
文章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前线战士的英勇与牺牲,也激发了民众对和平的珍惜与对战争的反思。
而林浩宇,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