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曲径通幽管水续航 邪风冲殿文华为震(2)(1 / 2)
陈珜接过叶宗行手中的东西放在一旁,给几个弟兄分发着。陈瑄表达着谢意,谦逊道:“我也是奉命完成皇差,百姓们如此天高地厚,倒叫我过意不去了。”
叶宗行亲自把吃食送到卧床的弟兄们手上,又说了一通安慰的话,才随陈瑄出来,上马巡视工地。
这一段的工程约完成了三成,看着军兵们有些疲惫,叶宗行不免心疼:“原想着,皇上在北京,圣旨下来也需两个月,农忙时节就过了,上个几万人不成问题。不曾想,圣旨快,你的进度也快,还能不能帮上忙?一年之计在于春,看着这满地里春耕春播的百姓,我是不忍让他们放下农活来挖河。”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陈瑄斩钉截铁,“漕卒挖河职责之事。农忙时节耽搁了,百姓一半的收成就没了。叶大人也无需歉意,再过半个月,农忙过去了,上个三几万百姓一抢,就等于是鏖战双方精疲力竭时我方突来了一支生力军,那是多大的鼓舞?汛前完工根本不愁。”
“烟雾迷蒙,大帅也能看到光明的前景,钦佩之至!”前面就是鸭陈口了,远处隐隐约约淮水的涛声已能听见。控制淮水与湖水进出的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闸同在建设中。军兵们如此在行,倒不如说他们的大帅在行,见微知着,见善思齐,了不得,他不打胜仗才怪呢!叶宗行自言自语,“半月后百姓们就是上阵,怕也是没甚活可干了。”
“还有清江浦呢!清江浦之后的劳作还多着呢,”陈瑄的目光凝视着远方,越过淮水,一直向南,似是到了扬州、过了长江,“皇上的心思你我都明白。会通河修浚后,海运未废,皇上又命我于湖广、江西造平底浅船一千艘,专事河运,北运的漕粮才由永乐初年的几十万石到了现在的二百万石。运粮越多,就越觉着河道的不畅和风险。军兵们在管家湖西忙碌,我得闲沿淮水以南的运河仔细走了几回,主要是看地势,观水流。由淮安到扬州的三百七十里,大一些湖泊有一二十座,山阳有管家、射阳湖,宝应有白马、汜光湖,盱眙有洪泽湖,高邮有石臼、甓社、武安、邵伯诸湖。根本没有什么正规河道,古往今来,就是把诸湖连接起来作为运道,要不怎么叫做‘湖漕’呢。湖面虽大,上有风涛之险,下有梗阻之恶,一旦搁浅,那么重的漕船,施救都困难。不要说前代,就是我朝也有过多次因搁浅而在湖中卸船的故事。”
陈瑄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中,受前日老者的启发,他又读了不少有关运河的书籍,于南运之浚真是大有裨益。
“唐宋以来,于淮安开永济、高邮开康济、宝应开弘济三河,实是人工将诸湖连接起来贮水和泄水。至扬子湾东,一路由仪真接长江口,另一路由瓜洲接长江口。几百年了,也该好好修缮了。我已奏请皇上,一俟清江浦完工,就开始整理、疏浚湖漕,在旧三河基础上,一则选择漕道,清除湖下梗阻之恶;二则如管家湖一般,筑高邮、汜光、白马诸湖长堤,上修纤道,并于湖内凿渠,既防搁浅又避风涛之险;三则于盱眙洪泽湖修堰,实是将唐宋旧堰——高家堰重加整修,去残补缺,使全堤连成一体,估算着约有一万八千余丈。上述几个工程完工,我万千漕船和官船商船舳舻千里,首尾相接,何等壮观,再不会有风涛及湖底梗阻之困厄了……”
“大帅之雄心让在下佩服得五体投地。”叶宗行又一次震动了,“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忧君、忧民、忧天下,更可誉者,举一反三,修一个淮安段,连江北数百里不大顺畅的运河都虑了,为国家、为朝廷,不遗余力,古之贤臣循吏也无过于此!此乃皇上的福气,大明的福气!有太祖三十余年之积淀,我永乐朝必开立国以来一代盛世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