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立高岗阁臣抒良策 治会通尚书踏铁鞋(3)(1 / 2)
永乐轻蔑地扫了他一眼,感慨万端,人一上百,形形色色,道貌凛然者有之,外强中干者有之,搬弄是非者有之,阿谀奉承者有之。人君高高在上,日理万机,有心思去分辨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吗?倘若分辨不清,小人得势,又怎能治理好国家?转念一想,话既说到这儿,也是个机会,心中那么多想说的,何不向大臣们袒露出来,也让大家明了一直折磨他内心的苦痛是什么!“朕在北平的情势,你们是知道的。大兵压境,燕府被围,里三层外三层,生命旦夕就没了,朕不得不举兵,不得不清君侧以正视听。朕那时没想当皇帝,就愿效周公辅成王之制,辅建文成为一代明君。建文不知朕的拳拳之心,竟自焚死,置朕于鼎镬之上。朕不愿落一个天下恶名,还是不想当这个皇帝,禁不住大臣们三番五次劝进,做了皇帝,千古骂名就落下了。落下就落下吧,朕要尽毕生之力为大明江山再添一幅美景,能不能抹去这个骂名就不得而知了。朕还要表白的是,食人之禄,忠人之事。侍奉建文而忠于建文无错。时当国家危难之际,亲近侍臣一言不发,何其为臣?朕并非厌恶尽心于建文的人,痛恨的只是那些诱导建文坏乱祖宗之法、离经乱政之人。当然,今日为朕做事,就该忠诚于朕。”
十几个文武大臣齐齐跪下,心存感激:“皇上心胸可比天地,臣等粉身碎骨不足以报陛下于万一。”
“起来吧!解缙、胡广等几位阁臣仔细清理一下,有关社稷民生之奏章留下,供朕慢慢细览,其余有关‘干犯’的全部烧掉。”
众人又一齐跪下七嘴八舌赞颂皇上胸怀宽广,襟怀坦白。永乐摆摆手,大家才止住,慢慢从地上爬起来。
马麟内心早没事了,面子上却下不了台,永乐一说完,他马上接话道:“皇上,臣一腔热血,赤胆忠心,兢兢业业,全在庶务上。任职刑科以来,观察了好一阵子,各都司、甚至都督府的奏章里都常有错字丢字的,这是对皇上的不敬。”
“你已经讲过三次,朕也答过三次了。”永乐有些不耐烦,“诸位都要记住,错字改过来,丢字补上去,不要因一字之误喋喋不休,琐碎甚矣!武臣之长在冲锋陷阵,为国尽忠,能写奏章已是不错,此类琐事以后不许再提。”
“可、皇上,奏章中有不称‘臣’的,是不是大不敬?”马麟仍依依不饶。“朕今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或因一时疏忽,补上就是了。”后来还是陈瑛替他说了句话,夸他忠心耿耿,才算圆了场。永乐看他年纪也不小了,又嫌他在身边絮叨,就打发他来山东做了一个无关轻重的右布政使。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马麟依然那样,对给皇上的奏章依然是挑毛病、调歪正,储诞烦透了他,却毫无办法。宋礼哪有吃宴席的心思?他偷眼看看眼前的几十号人,想着这一顿酒宴不知会花出多少宝钞,实在心疼,为难道:“山东的美意就心领了,皇上一再降旨,询问治运方略,我等心下着急啊!待竣工之时再宴不迟。今日就按方才宋某所言,该回衙的回衙,该随行的随行。时光尚早,这午膳赶到哪儿就在哪儿用,诸位,请了!”宋礼言毕,扫了一眼金纯和蔺芳,纵身上马,众随从也都纷纷上马。见左布政使储诞也上马了,马麟的精心安排就这样被否决,心头的大火就要由内而外把自己点燃了。“宋大人,山东境内的汶水、泗水都是从东岸入运,我们还是走西岸便捷些。”潘叔正提醒。“到了你的一亩三分地,就听你的差遣,走西岸。”宋礼看了潘叔正一眼,很佩服他的眼光。这个苏州人在济宁一干就是近十年,原作为一个知府同知,考评起来自然就不如史诚祖、贝秉彝那样优秀,但他关于会通河治理的奏疏,切切实实给皇帝出了一道高策。永乐初年升北平为北京后,皇帝要陆续建设,许多建筑用材特别是千年古木要靠陆路抵北京,其耗费和艰难难以想象,只有水路才是粮饷、建材以及官员、商人来往的捷径。
宋礼目视前方,无语行路,大堤上,有节奏的马蹄声掩饰着人们内心的翻涌。潘叔正想着自己的奏章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并付诸实施,实在高兴,运河里樯帆林立之时,他若还在济宁,南来北往,瞬息间真要一帆远影了。储诞虽刚从山西调任不久,思忖着治理成功,自己借佐治之功顺利回朝,升职最好。宋礼的心思则全在大运河上,两千年了,人世间沧海桑田,河流改道不计其数;历朝历代国都不同,国家各有重心,大运河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啊!他心里琢磨着,便把历史上运河的大致情势勾勒出来。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倚仗国力强盛,准备北上争霸,逐鹿中原,这惯于戏水的人自然要在水上打主意,遂筑邗城,也就是今天的扬州,由此开凿了南起邗城北至淮安的邗沟古运河,连接起两地间的诸多天然湖泊,沟通了长江和淮水两大水系。
隋炀帝虽说是个暴君,也不管他当时的目的是什么,连接中国南北大运河的修建却让他在中华的历史上风风光光地辉煌了一笔。他先是修了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长达千余里的通济渠,用黄河之便,把他的京师长安和淮安、扬州连接起来,所以才有了后人所叙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接着便是在汉末旧河基础上,沟通了黄河和沽河,修了连接洛阳和涿郡(也就是北京)长约两千里的永济渠;最后就是重浚邗沟并南拓,沟通长江、钱塘江和太湖诸水系,建起连接镇江和杭州长约八百余里的江南河。自此,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成扇形展布的大运河全线开通,隋炀帝终于实现了他枢纽天下、临制四海的意图。
隋以后各朝因水源、政治意图虽对运河屡有修浚,大致也没有脱了原有的模子。到了元代,因在北京建都,自淮安转道洛阳、由洛阳拐到山东的大运河就有些蹩脚,再加上黄河的千百次泛滥,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淤塞得不成样子,元世祖再修时,便把运河基本调直,不再拐向洛阳,而是由淮安直上山东,在临清与旧运河相接,就是这段会通河。
“宋大人对运河的掌故如数家珍,在下敬佩之至。”潘叔正道,“我这个人守在运河边上快十年了,眼之所见,心之所想,睁眼闭眼都是会通河,却从未对整个运河的历史有过这么深的了解,长见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宋礼继续,“皇上让我去采木,我就得思虑哪儿的大木最好又容易运出来;身膺工部尚书,就得装着天下的山川河利,没有全局之瞰,焉能有局部之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