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学派争锋,谋求合作(2 / 2)
参加科举考试便成为他们实现抱负的必经之路。要想成功通过科举,就必须深入学习那些被规定好的书籍。这些书籍的内容往往局限于对忠君爱国等思想观念的教育灌输,以及各类诗词歌赋的研习。如此一来,文人们仿佛被囚禁在了这座由思想构建而成的牢笼里,难以挣脱束缚、自由翱翔。
其实,这种现象恰恰反映了科举制度背后那牢笼治世的目的所在。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绝对公平本就是一种虚幻的存在。
南境尽管有商山四皓开设的学院,但真正拥有决策权和主导权的仍然是高要一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哪些知识应作为重点讲授,都完全取决于高要的意愿与决定。
一开始哪怕是百家之人现身南境,也绝不被准许举行任何形式的集会活动,更别提开设专门供某一学派公开使用的场所了。不过如今情况有所转变,高要已经许可了这样的行为。于是乎,百家众人纷纷聚拢过来,开始商议如何谋取更多的权益和发展空间。
简而言之,这种情况实质上反映出了这些人对高要的不满情绪。凡是从商山四皓所办学院学成毕业之人,高要都会毫不犹豫地直接赐予官职;当百家之人前来投靠时,高要却要求他们历经重重关卡和严格考核后,才有机会被正式任命为官。如此差别待遇,自然令这些百家子弟心生怨怼。
在大秦王朝尚存之际,诸子百家中最受尊崇的当属法家、兵家、农家、儒家、阴阳家和鬼谷家等流派。它们都曾在大秦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过不可磨灭的力量。
其中,尤以法家最为突出,其学说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对大秦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兵家则凭借卓越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助力大秦开疆拓土、威震四方;农家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大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儒家因拥有广泛的信徒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而备受关注,但在实际治国理政方面,相对其他几家稍显逊色。至于阴阳家和鬼谷家,同样各有所长,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儒家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庞大的追随者群体得以延续并保持一定影响力,以及法家因为李斯成为了秦始皇的座上宾,带动法家扎根于朝堂,其余众多诸子百家流派在大秦正式建立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有些已销声匿迹。如今面对高要的不公对待,那些原本就势微的百家子弟们心中的不满愈发强烈起来。
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据不完全统计,其鼎盛时期竟然有着将近两百余个学派!这些学派各具特色,有的规模庞大,拥有着数十甚至上百名正式弟子,再加上数以千计的非正式弟子;然而也有一些相对较小的学派,可能仅仅只有寥寥数人。但无论规模大小,每个学派都怀揣着独特的理念和智慧,试图在这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崭露头角。
一个学派的兴衰并非完全取决于人数的多少,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硬实力”。有些学派尽管门徒众多,但由于学说缺乏深度或者与社会发展趋势不符等原因,最终逐渐走向衰落直至自行消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