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改变接触面积(1 / 2)
坐在桌上,手里转着铅笔,阳光照到脸上时,他不得不眯眼避开。
“为什么会破损呢?”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个疑问。
物理学上的压力是垂直作用力。
于是,他联想到压强的概念。
结合部破损是因为内部压力过大。
要控制这个压力源,就要找到方法。
一个想法在他脑中浮现——改变接触面积。
根据公式F=3dpS,在压强增大时如何保证承受的压力不变呢?
减少受力面积似乎是个可行的办法。
怎么实现?用何种结构可以让接口在高压下仍保持最小压力?
他突然想到可以将钢片接合部位改成锥形结构,使内外压力自然抵消,确保接触面最小化的同时也能利用内部压力建立更强的密封。
杨小涛马上动手画出新设计的草图。
半小时后,看着修改好的图纸,李华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
拿着修改好的图纸,来到张主任办公室。
发现屋里没人,李华就去了车间找张主任。
张主任正好巡视完毕走回来,看到李华匆匆赶来的样子,有些惊讶:“你怎么来了?不是在干你的活嘛?明天就要实验了。”
李华没有理会指责,迅速递上手中的图纸。
“张组长,我做了些改动。”
张主任接过图纸,仔细对比原来的和新改的图,尤其是看了改进的效果,感到非常吃惊。
“你弄的?”
“是,我觉得这应该会更好。”
“行,明天一起带着图纸跟我去测试。”
第二天,跟着张组长去做测试之前,张得道心里也有几分紧张。
他知道自己提出的方案是否可行,只有通过实验证明才能知道结果。
在十车间内,另一位八级钳工老赵也正忙着改进设备。
他的设计方案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了一个扩展圈和改进的橡胶圈固定装置。
旁边,同事们紧张地看着他工作。
一切忙完后,大家都期待地围在一起观看试验情况。
虽然外表相似,细节改进却是显而易见的提升。
特别是密封性和耐压性能得到了显着改善。
这一切都在大家的努力和创新下变得不同寻常。
在一旁的李海注意到郭主任的表情变化,目光在秦茹与她之间来回穿梭。
他觉得两人之间似乎有些微妙。
“郭主任,据我所知,秦茹见过别人使用这种设备,应该不会出错。”
李海说道。
看到这位有贡献的老同事也支持,郭大撇子稍作思考后同意了,“好吧,那就由你来负责,秦茹同志。”
“是,主任。”
秦茹答道,心中暗喜。
高压锅加水、上炉加热,操作过程按部就班进行。
秦茹想起自己多次观看杨晓操作的情景,尽力做到精确无误。
众人屏息以待。
过了十多分钟,一切正常,压力阀顺利开始工作。
秦茹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并向周围解释说:“这一步成功了。”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几分钟后,压力阀突然停止工作。
大家纷纷讨论可能的原因,有人提出燃料可能不足。
于是郭主任让一位工人重新添加煤炭。
新的燃料加入,炉火更旺,压力阀再次动起来。
就在大家为实验初步成功而兴奋时,突发的灾难性事故令整个车间陷入悲惨之中。
蒸汽锅爆炸,热气与铁片四处喷溅。
现场一片混乱,多人体伤严重,有人当即身亡。
事后得知这一消息,领导们立即赶往十车间了解情况。
现场情景惨烈至极,单文涛等人的伤情和牺牲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震惊和悲痛。
紧急医疗团队正在全力救治伤员,同时安排重伤者送往医院。
面对此突发事件,杨佑宁等人深刻感受到责任重大,同时也意识到安全管理和技术细节改进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日子里,需要对事故进行详尽调查和总结,以防类似悲剧再度发生。
“李志远,出了什么事?”
在伤员被送往医院后,孙大伟看着一片狼藉的事发现场,皱着眉头大声问道。
保卫科科长李志远冷着脸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扭曲变形的高压锅:“我问了工厂里的员工,他们说正在车间里测试这个新产品。”
“结果高压锅爆炸了。
张建国距离最近,不幸当场遇难。”
听到这里,其他人无不露出惊恐的表情。
孙大伟盯着高压锅,一言不发。
如果高压锅确实有问题,厂里的生产计划岂不就泡汤了?
更重要的是,这款高压锅是由陈小刚设计的。
虽然他的设计一直没有公之于众,但现在看来,他显然有他的道理。
孙大伟心中隐隐感到自责。
若是早一点意识到这个问题,向领导汇报,可能就不会酿成这样的悲剧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