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包宇注资1亿日元成立渡边出版社株式会社(1 / 2)
包家原来在东洋就有多家公司,只是包宇并不需要借助爹地那些在东洋的公司。
包宇在三四月份,让麦理思在东洋成立的公司也有很多家。
不过,这些公司大多是街机市场有关。
此次,包宇前来,在确定要进军东洋漫画市场,麦理思大半年前成立的那些公司也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了。
按照包宇的计划,如果有合适的漫画出版社,价钱合适,可以直接收购下来,这样会是更方便拿到东洋的漫画相关的执照和许可证。
也正是因为那样,曹志明和陈伟在利用麦理思在东洋已经成立的那些公司,立刻开始调查东洋是否有合适收购的出版社。
1978年12月1日。
星期五。
东京时间下午五点半。
曹志明和陈伟回来了。
这几天,他们派人去调查那些是否合适的出版社包括漫画出版社。
从调查出来的结果来看,现在东洋出版业属于冰火两重天。
基本上,一直盈利或者垄断市场的出版公司,包括集英社,小学馆,讲谈社这些本身自身在传统出版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也就是出版业巨头,在漫画出版这方面,也算是非常有经验。
这样的东洋出版集团,包宇想花钱收购是根本不可能的。
剩下一些盈利的,像芳文社,光文社,角川书店这些也在转型,自身抗风险能力还是很强,虽然还没有真正漫画火爆时代崛起,但是,也不可能出售给包宇。
剩下很多基本上都是处于亏损,或者勉强盈利的,怕是是在吃老本。这种情况下,曹志明看到那些愿意出售的出版社,他觉得收购并没有任何意义。
最重要这些出版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负担,因为他们需要一直亏损养着一批老员工,除非出版社彻底破产倒闭。
这种情况,其实和现在香江一些公司是比较相似的,包括一些报刊。
一方面,这些传统报刊或者出版社很难转型,本身的定位已经确定下来,但是,又因为需要养着一批工作人员。
这些工作人员确实还没有到退休的年纪,即使真的到了退休,他们还是要给一笔退休金那些职工。
曹志明觉得收购这种一直亏损,又要养一批老员工的出版社,确实意义不大。
曹志明和陈伟在那分析,果然和包宇猜测一样。
“志明,陈伟,既然那样,我们只能成立一家新的出版社。这一家出版社以我三姐夫姓氏命名,就叫做渡边出版社,注资1亿日元,出版社社长,法人,这些都暂时由我三姐夫的名义出任。”
也就是说,这一家出版社负责人和法人都用他三姐夫的名号来挂。只要是东洋人申请一家出版社,根本没有什么难度。
“除此之外,我们要立刻对外招聘一批出版社方面的管理人才,特别是偏向漫画方向的。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集英社,讲谈社,小学馆等方面高薪挖掘。”
“第二,我们重点是要招聘一批特别的漫画师,这些漫画师能够根据我提供的漫画题材和大纲进行扩充漫画内容。”
现在东洋的漫画师多吗?
实际上,应该是不少的。
真正职业的漫画师还是很少,因为在八十年代以前,真正能够依靠漫画来养活自己的漫画师或者漫画家并不多。
像现在鸟山明只能算是一个刚刚出道的新人,勉强能够依靠在集英社发行的漫画来养活自己。
但是,像鸟山明这样喜欢漫画的人漫画师很多,他们大多数是认为养不活自己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