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中医药调理红斑性狼疮(2 / 2)
进一步检查发现,王某的血沉为70毫米\/小时;尿检显示蛋白(++),红细胞21~26个\/高倍镜;血检结果显示血中非蛋白氮59毫克%;2结合力34.5容积%。据此,诊断为红斑性狼疮肾炎肾变期。尽管采用了大量激素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
观察王某的症状,其面部红斑呈盘状,全身骨关节酸痛,低热,右肋下疼痛,腰酸疼,全身浮肿,而且已经闭经一年。根据她的舌质红、苔薄白,以及脉沉弦数。
[治则]以滋阴补肾、健脾利水为主,理气解郁、活血除风为辅。
[方药]人参6克,白木耳3克(另炖分服),生黄芪30克,茯苓15克,汉防己12克,泽泻30克,枸杞子15克,丹皮10克,冬花皮30克,鱼腥草30克,秦艽10克,乌梢蛇10克,凌霄花20克,玫瑰花15克,白茅根30克,蚕壳4个,玉米须适量。上方服10剂后,浮肿、肝区疼大减。上方加炮山甲9克,鳖甲9克,海金砂20克,金钱草20克,川朴9克。服多剂后,随证稍加减,共服120剂。至1980年4月下旬基本痊愈,经多次查血,均未发现红斑狼疮细胞。一年后随访,亦未复发。
[评析]红斑性狼疮是一种自体免疫反应性疾病,在西医中具有明确的病名。然而,在中医学领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病名来描述它,在历代文献中关于红斑性狼疮的记载也相对较少。尽管如此,在中医的临床表现中,红斑性狼疮与“红蝴蝶”、“口晒疮”、“鬼脸疮”等病具有相似的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红斑性狼疮的发生与人体阴阳气血失衡以及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当气滞血瘀、经络阻滞或邪毒内侵脏腑,侵蚀筋骨时,就可能导致红斑性狼疮的发生。因此,治疗红斑性狼疮时,中医主张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使阴阳平和,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
在治疗红斑性狼疮时,中医通常采用益气阴、补肝肾、养心安神、健脾行水、清热解毒、疏肝利气等治则,并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化裁,随证施治。例如,在治疗两名红斑性狼疮患者时,中医师根据他们气阴不足、脾肾两亏、气滞血淤的症状,采用人参、白木耳等补气益阴;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枸杞子等滋补肝肾;金钱草、汉防己、泽泻、玉米须、鱼腥草、蚕壳、茅根等清热解毒利湿;凌霄花、玫瑰花等疏肝利气、活血化瘀;秦艽、乌梢蛇等凉血除风。通过这些药物的组合,患者体内的正气得以恢复,邪气得以消除,脾健水行,热退风除,最终达到安康的状态。
在临床实践中,单纯采用中药治疗红斑性狼疮的效果令人满意。中医注重个体差异,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力求达到最佳疗效。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