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中医药调理阴吹(三)(2 / 2)
颜某的舌质呈现红色,舌苔呈现黄色且微燥,这表明她的身体状况较差。此外,她的脉搏表现为滑数。
[治则]清暑化湿,通腑导赤。
[方药]生地9克,木通7.5克,黄芩9克,黄连4.5克,大黄7.5克,香薷4.5克,川楝子12克,荔枝核12克,灯芯7.5克,六一散18克。服2剂病去大半,二便通利,上方去大黄、香薷加藿梗又服2剂,阴吹止,感口干欲饮,纳差,故改用竹叶石膏汤加黄芪、白术、又服3剂以理善后。
[评析]阴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医学经典《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这两种医学经典都描述了阴吹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但它们的观点却有所不同。
在《金匮要略》中,阴吹被认为是由胃气下泄所导致的,而《温病条辨》则认为阴吹是由饮家引起的。因此,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在《金匮要略》中,膏发煎导是治疗阴吹的常用方法,而在《温病条辨》中,橘半桂苓枳姜汤则是治疗饮家阴吹的主要方剂。
在实际治疗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例如,在病案1中,患者是因为感冒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停留中焦,形成痰饮,阻碍气机,大便不通,气不后行逼走前阴,因此需要使用橘半桂苓枳姜汤以温阳行气逐饮,加用莱菔子、黑白丑、大黄以通腑泻浊,痰饮得化则病自除。而在病案2中,患者是因为暑湿交阻灼津化燥,腑气不通发为阴吹,因此需要使用香薷、六一散清解暑湿,木通利尿;生地养阴通便,大黄、黄连、黄芩泄热通腑,佐以川楝子、荔枝核疏肝行小腹之滞气,全方配伍可清暑湿,通腑气,使气走后不走前,阴吹乃愈。
总之,虽然阴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它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却因患者而异。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论治,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