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酝酿改革(2 / 2)
咱的那个同窗苏宛仁,跟着赵友林在边关呆了几年,而且这次也没有与赵友林勾搭,着实难得,对这样的老同窗,咱当然要对他予以重用。咱在谭老夫子的三个同窗,程道刊善于经商,王文涵则是有些热衷于功名,听说他现在颇受澄如重用,不过,大家都是各为其主,咱也不能过分记恨他。
而这个苏宛仁平常虽然言语不多,但他性格十分沉稳,又在兵部干了这么多年,让他过来做咱的参谋,一定不会差!
高笙书想到了苏宛仁之后,心里一阵兴奋,他在帐中大叫:
“来人,立刻请兵部郎中苏宛仁前来,本帅有话要问他。”
楚中天领命匆匆而去。高笙书忽然又想到军队的指挥体系问题。
咱的前世,国家军队正在进行改革,其中的一项改革就是军队建制从以前的师团营的上下层级,逐步改变成旅营的层级模式,这一改革简化了指挥层级,原来一个师辖三个团,每个团再辖三个营,所有的战斗指令,都要从师指挥部下达到团部,再传达到营级,层级繁琐,不利于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做出改变。而旅营制,一个旅下辖五到六个营,中间的层级减少,有利于一线部队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打赢战斗。
而且,旅营制机动性更强,遇上大规模的敌军,整个旅协同作战相对师团营层级指挥协同灵活得多。可是,咱现在率领的大梁军,恰恰则是战斗层级太少,战斗命令都是由统帅部直接下达到各营,如果战役较大,一个营无法应对的时候,统帅部要直接协调其他各营配合,由于管辖的各营数量太多,而难以精准调配,从而贻误战机。
所以,咱倒以为在统帅部和各营之间要增设一个层级,这样统帅部直接管辖的对象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下达的命令更有的放矢。而且,这个中间层级一多,咱手里的官票就多了,就可以迅速提拔自己的心腹嫡系到核心关键的职位上,这样就更能够尽快做到对全军的掌控。这真是一箭双雕啊!
那在统帅部和各营之间增设的层级称呼什么为好呢?咱觉得还是把1800年以后的旅营模式搬过来吧,咱现在西线共有50多个营的战斗兵员,咱可以设7到8个旅,每个旅辖8到10个营,咱手上抓好这7、8个旅的指挥使就好了。也不用每次开会议事,三十多个营指挥使都要从各自的营地赶到中军行辕,这样也不利于保持对蛮夷的高度警戒。说实话,就是到了现在,咱还有好几个营的指挥使的名字还叫不上来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