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开始动工(2 / 2)
随后叶明在会议上明确了各位官员的职责分工:
?武明堂:负责整体协调与监督,确保各项措施按时完成。
?张大人:负责平原地区的支渠清理和维护工作。
?李大人:负责山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利设施修复。
?王大人:负责水乡的河道疏浚和水闸维修。
?赵大人:负责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和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会议结束后,官员们迅速行动起来,按照分工展开工作。
第二天五更鼓刚敲过,安阳河岸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火把。叶明踩着露水走到工地上,见五百府兵分成十队,每队前头都竖着块木牌——“疏浚三队”、“护坡二队”、“清淤五队”……牌上朱笔标着各队负责的河段长度和完工时限。
“大人请看这';连环锹';。”刘石头献上个新式工具:三把铁锹用活动铁环串联,“三人并排挖泥,效率翻倍还不累。”
河面上漂着十几条特制的运泥船,船底装着活板,拉到岸边一扯绳索,淤泥就哗啦倾入箩筐。更妙的是岸边架起的";转土车";,民工踩动踏板,就能把装满泥的箩筐提到三丈高的堤岸上。
";报!第三段清出怪东西!";一个府兵小跑过来,手里捧着块布满孔洞的青石。
叶明接过青石,对着朝阳细看,石孔里竟嵌着些贝壳化石:";这是古河床的标记。";
他立即调整沙盘,";传令下游各队,遇此石即停,改道向东三丈。";
日上三竿时,南岸突然传来欢呼。叶明赶去一看,只见民工们围着个新挖出的陶管——管身完好无损,内壁光滑如镜,管口处还刻着";天武八年官造";的字样。
";是前朝的引水暗渠!";叶明立即命人顺着陶管探查,果然在下游百步处发现了整套完好的分水系统:主渠分三支,每支都有青铜闸板控制,虽然锈蚀但结构依然精巧。
";快请武大人来看!";叶明亲自下到渠底,用软尺量着各个部件尺寸,";这闸门设计比咱们的还妙,直接修复就能用。";
正午时分,南塘工地传来捷报。破损的暗渠已被整体挖出,工人们按叶明画的图样,先在渠底铺了层桐油石灰,再垫上编好的竹网,最后才摆正新烧制的陶管。
最绝的是管节连接处——工匠们用浸过鱼胶的麻丝缠绕,干透后比铁箍还结实。
";试试水!";叶明一声令下,上游闸门缓缓提起。清水涌入新渠,在陶管中汩汩流淌,竟无半点渗漏。围观的乡民们爆发出欢呼,几个老人甚至跪下来抚摸那些发亮的陶管。
城北的水车改造更是巧妙。工匠们给水车加装了可调节的叶片——水大时叶片展开增加动力,水小时收拢叶片保持转速。叶明亲自调试齿轮组,在主轴处加了副青铜轴承,转起来轻快无声。
";大人,滤污池出水了!";郑大年匆匆赶来报告。叶明赶到城西,只见三道滤池依次排列:头道池里,锈红的渠水流过碎石层,已经褪去大半浑浊;二道池的细沙上,铁线蕨长得郁郁葱葱;最后一道池水清可见底,几条小鱼正在池中游弋。
";好!";叶明舀起一瓢清水,直接饮了一口,";甜得很!传令各乡,凡有污染处,皆依此式建造。";
夕阳西下时,叶明站在新筑的堤岸上眺望。整条安阳河宛如一条被驯服的青龙,在疏浚一新的河道中奔流。两岸新栽的柳树都用竹竿固定,枝头绑着的红布条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无数面庆功的小旗。
回到衙门,叶明在《河工日志》上重重记下一笔:";三月十八,主渠通水。";
随后平原地区的支渠清理工作率先启动,百姓们在官府的组织下,齐心协力清理淤塞物。
山区的梯田修筑和绿肥种植也逐步推开,百姓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新的方法。水乡的河道疏浚和水闸维修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新的设备被引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叶明站在府衙的窗前,望着外面忙碌的场景,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水利设施的完善将为安阳府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安阳府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叶明在心中默默许下承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叶明继续关注着水利工作的进展,亲自检查每一个环节,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他深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百姓生活的保障,只有将水利工作做好,才能真正实现安阳府的长治久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