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演示(2 / 2)
众人纷纷围拢过来,仔细观察着这把神奇的弯刀,对叶明的奇思妙想赞不绝口。然而,更让人惊叹的还在后面。
在角落里,摆放着一辆造型别致的“风水联动车”。这辆车的设计十分精巧,它借助风力转动齿轮组,进而同时带动水车提灌和石磨碾谷。老工匠们围着这辆机器,啧啧称奇,对其精妙的构造赞叹不已。
就在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齿轮上刻着一些细微的字。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顾”字。这个发现引起了众人的好奇,大家开始猜测这个“顾”字的含义。
叶明并没有参与大家的讨论,他独自一人来到试验田边的桑林。这片桑林是他亲自培育的,几株经过改良的桑树已经抽出了嫩绿的新芽。他走到其中一株桑树前,仔细观察着枝干上缠着的红线。
这些红线是去年他做的标记,用来记录不同桑树的生长情况。叶明轻轻地抚摸着红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然后,他从树洞中取出一个油纸包,缓缓展开,里面露出一幅《蚕室改建图》。
这幅图绘制得十分精细,上面详细标注了蚕室的布局和尺寸。在页脚处,还有一行蝇头小楷的批注:“蚕架间距宜二尺八分,过密则病。”
突然,林中传来窸窣声。叶明迅速收好图纸,却见是周老六领着几个佃农,手里捧着个陶罐:";大人...这是小老儿家传的';地龙粉';,混在肥里能松土...";
陶罐里竟是种罕见的金色蚯蚓干。叶明心头一热,解下玉佩塞给老汉:";秋后拿好收成来换良种!";
暮色中,叶明望着官田里新架的";测雨器";,铜管上的刻度映着最后一缕阳光。远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隐约传来农户们试驾新耧车的欢笑声。
第二天叶明在衙门后堂挂起一幅丈余长的《安阳春耕推广图》。图上用朱砂标出纵横交错的水系,墨线勾勒的官道旁密密麻麻注着各村名称,最显眼的是那些画着红圈的重点区域——全是当地豪绅的田产。
";郑主事。";叶明指尖点在图上一处缓坡,";你带三队人马,押送五十架曲辕犁去北坡乡。";
他递过一块特制的铜牌,";找里正赵铁头,他儿子在工房当差,认得这个。";
铜牌上阳文刻着";深耕";二字,背面却是幅微缩的犁具图。郑大年刚要接过,叶明又往他手里塞了本小册子:";这上头记着周家庄佃户的名字,按名单发农具。";
工房典吏刘石头伸长脖子等着吩咐,叶明却先让人抬进来个木箱。掀开盖子,里头整齐码着二十多个泥塑模型——有微缩的水车、改良的耧车,甚至还有带着小鸭子的稻田场景。
";每个乡发一套。";叶明拿起个水车模型,轻轻转动轴轮,居然真能带动木斗舀水,";让老农们看得明白。";
钱谷师爷正拨着算盘,突然被点名。";你管的新式粮种,";
叶明敲了敲案上陶罐,";按田亩分装,每包附这个。";他从袖中抖出张桑皮纸,上头用炭笔画着浸种步骤,连水温都标得清清楚楚。
最绝的是叶明准备的";示范田";计划。他让每个村选出三亩公田,由衙门派专人按新法耕种。
";收成归村里,";叶明眯起眼睛,";但有个条件——每日未时,得让全村老小来田边学手艺。";
午时三刻,衙门前的广场热闹得像集市。二十辆牛车满载农具,每辆车旁都站着个穿短打的汉子——全是工房精心培养的";农技郎";,腰间别着特制的";五谷尺";。
叶明登上高台,举起个奇怪的铜喇叭:";今日所发农具,秋后按收成还粮!";
声音借着铜喇叭扩出老远,惊飞了檐下的麻雀。他脚边摆着个透明琉璃箱,里头用新法栽种的稻苗已有一掌高,根须透过琉璃清晰可见。
";都看好了!";叶明突然从箱底抽开块木板,稻苗连土整个提起,密密麻麻的根须纠缠成网,";这才是真正的';根深叶茂';!";
人群中有个戴斗笠的老农突然跪下,抖着手去摸那些根须。叶明一眼认出是西乡的种稻把式王老倔,去年还骂新法是";花架子";。
老头抬起头,皱纹里夹着泪花:";大人...这苗子...这苗子...";
";王伯,";叶明弯腰扶起老人,往他怀里塞了包种子,";您家那十亩山坳地,最合适种这个。";
油纸包里竟是抗旱的种子,附页上还画着山地起垄的示意图。
日头偏西时,叶明独自在签押房整理文书。窗外传来车轮辘辘的声响,第一批农具正运往四乡八里。官道旁的杨柳新芽初绽,在暮色中泛着淡淡的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