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朱元璋给崇祯发圣旨(2 / 2)
抓!
万一真是太祖下凡,以后死翘翘。
不抓。
当今圣上也能让他死翘翘。
这叫啥
一根筋变成两头堵啊。
不过好在赵掌班也不蠢,这么麻烦的事情,自然要往上报啊。
他沉默了几秒钟后,就说道:“那请公公稍等,我们马上向王公公汇报此事。”
“嗯。”
卢九德点点头道:“有劳了。”
赵掌班如蒙大赦,不迭先回去打开宫门,飞一般地向皇宫承天门的方向而去。
明代中后期太监掌权,其中又以司礼监为首,而司礼监的老大叫掌印太监,老二是秉笔太监。
崇祯时期最后一任掌印太监高时明因为生病而辞职在家休养,之后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就由秉笔太监执掌。
最开始秉笔太监是曹化淳,曹化淳也病休回家,现在则由王承恩为主。
赵掌班至承天门,向承天门侍卫统领说了一下情况,承天门侍卫统领就又只能进宫,一路往东厂去,把消息报告给东厂提督王德化。
王德化也不敢怠慢,就只能去乾清宫向崇祯禀报。
此刻乾清宫内。
对于百官来说,下午六七点钟已经是在家搂小老婆。
但对于崇祯来说,离睡觉都还有六七个小时的时间。
乾清宫内只点了几根蜡烛,崇祯在王承恩的陪伴下批阅奏折。
这几日城内谣言四起,崇祯本想让人追踪谣言来源,切断遥远路数。
然而一调查才发现,散播谣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真要抓的话,就得抓半个城的百姓。
所以崇祯也无可奈何,只能勒令锦衣卫巡视,不许百姓谈论。
然要堵住悠悠之口何其之难。
崇祯已经焦头烂额,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伴,你说太祖的事情,是真的吗”
把这封折子批了后,崇祯长吐了一口气,放下手中的笔问王承恩道。
王承恩作为秉笔太监,其实每天都要帮崇祯处理国事,而且做得井井有条,这些折子都是他批红过的,所以他很有能力。
听到崇祯问话,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回陛下,臣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臣觉得,若一个两个还好。可若是南方那么多官员都信的话,那.”
“可是朕听说那人在南方大量残害官员,会不会是受其威慑所迫”
崇祯皱眉说道。
王承恩想了想,小声说道:“臣觉得,若是连孙督师都受其威慑所迫的话,或许也就只有真太祖有这个能耐了。”
“.”
崇祯默然不语。
王承恩其实并不是特别受他恩宠。
因为王承恩说话做事属于那种埋头干活的类型,也不会讨他欢心。
在信王府的时候,最受崇祯恩宠的是曹化淳,也因此曹化淳在崇祯前些年地位最高。
但到了今天,信王府的老人都已经走的走,死的死,自然就只有王承恩了。
可惜王承恩总是这样,说话很现实。
只是他说话虽然让人很不中听,却又很有道理。
这让崇祯有些烦闷。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若真是太祖爷下凡救世,朕这皇帝不当又如何。朕只是害怕是宵小之辈冒充,祖宗把大明江山交到朕的手里,朕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啊。”
崇祯长叹了一口气,正准备提笔继续批阅奏折。
如今国事糜烂,南方又被别人控制了,还不到四十岁,就已经让他两侧鬓角泛白,满脸愁苦之像。
正在此时,王德化进来跪下道:“陛下。”
“何事”
“宫门外凤阳守备太监卢九德求见。”
“卢九德”
崇祯有些不解。
这些中官都是他的亲信,所以才派去重要地方,怎么没有召就擅自回来呢
不过想起南方的情况,崇祯释然,叹道:“是被赶回来的吧。”
“不是.”
王德化迟疑道:“他他.”
“他怎么了”
“他说他是奉太祖陛下的命令,回京师给陛下传圣旨。”
“.”
崇祯愣住。
头一次听到这么陌生的词汇。
从来都是他给被人传圣旨,第一次听到别人给他传圣旨。
上一次听到好像还是十多年前他哥哥去世的时候,留下遗诏让他登基为帝来着。
“陛下,陛下”
王承恩见他愣了好一会儿,小声提醒了一句。
崇祯回过神来,有些呆呆地看着王德化说道:“连朕的亲信中官都投了南方那人吗”
王德化不敢说什么。
殿内沉默了几秒,崇祯才叹道:“让他进来吧,朕倒是想知道那人要跟朕说什么。”
“是。”
王德化忙不迭出去。
若是旁人,什么李自成在南方称帝,甚至已经包围北京,要给崇祯下圣旨,恐怕崇祯早就把来使斩杀,哪怕自尽也不会受此屈辱。
可对方自称太祖,且如今整个京师已经传遍了太祖陛下临凡救世的消息,崇祯听得耳朵都起茧。
以太祖的威望,很多人都生不出什么反抗的念头,做事也迟疑不定。
对于崇祯来说,自然是本能不信。
但不信归不信,如今根据厂卫的密报,满城百姓都信了,要是在南方已经尽丢的情况下再违背民意,执意打杀使者,就完全没有回旋的余地。
所以崇祯也想看看,对方是不是真的明太祖朱元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