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蚕盛太子赴妙坛,礼佛修道展新篇(1 / 2)
话说在蚕盛国,丽妃被打入冷宫,其哥哥余海鹰被问斩的这年,太子盛施圆也已十八岁了,冯妙如为了让她更好的学习道学文化,打算让他来帝师总坛学习。
这是一个温暖又有寒意的春天,冯妙如亲自带着儿子盛施圆踏上了去往妙赞国的路,马车碾过新绽的桃花瓣,盛施圆不时的掀起车帘望向车外。不几日,他们就离开了蚕盛国,踏入妙赞国境内,妙赞国的春日裹着湿润的水汽,官道两旁的垂柳轻拂着碧色河水,远处城墙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冯妙如摩挲着腰间玉佩,那是离家时母亲所赠,二十年过去,温润的玉面已被岁月磨出包浆。
“阿母,这就是娘舅国家的妙理城?”盛施圆望着巍峨的城门,鎏金门钉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冯妙如颔首,玄色披风被风吹起,露出颈间暗绣的云纹。城门守卫瞥见她腰间玉牌,神色庄重,高声通传:“蚕盛王后到”。
王宫椒房殿内,冯妙元一袭月白华服倚在沉香榻上,指尖捻着鎏金护甲轻轻叩击案几。听到通报时,她霍然起身,裙裾扫过案上的青瓷茶盏。“姐姐!”姐妹相拥的瞬间,冯妙元瞥见盛施圆眉眼间与蚕盛国王盛有亮有七分相似,一看就是英气有为之人。
“此次带施圆来,是想让他入帝师总坛修行。”冯妙如抚着妹妹手背,目光落在殿外盛开的玉兰树上,“这些年妙赞国泰民安,多亏妹妹。”冯妙元轻笑,眼角细纹里藏着几分疲态:“不过是守着祖先们打下的基业罢了,也多亏姐姐于两国之间建立的友谊,让贸易和道学得以畅通。明日我便安排车马,送你们去鹿泉县。”
鹿泉县的青石板路蜿蜒至山脚,盛施圆扶着母亲下了马车。炊烟从白墙黛瓦间升起,混着槐花甜香。冯妙如望着斑驳的朱漆门,门环上的铜绿被岁月侵蚀出沟壑。“阿娘,女儿回来了。”门扉轻启,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拄着桃木杖颤巍巍迎出,浑浊的眼睛瞬间涌出泪水,她就是龚映兰,冯妙如的母亲,今年也是79的人了。
三日后,他们来到鹿泉山,鹿泉山云雾缭绕,盛施圆仰头望着石阶尽头的鎏金匾额“帝师总坛”,晨钟穿透薄雾,坛主何晓娜早已经守在门口迎接了。冯妙如整理着他的衣襟,今天她穿的是一身素衣道袍,衣服上的云纹与山间云海相映。“你将在此修习三载,待归来时,当成为能护佑家国的栋梁。”她将目光转向儿子盛施圆说道。
何晓娜看见她和盛施圆走到跟前,立马迎了上去,妙成龙,道雅萱,李世成等一众弟子也跟在后面,何晓娜笑意盈盈,目光在冯妙如与盛施圆之间流转:“王后此番千里送子,总坛蓬荜生辉。这些都是本坛最出色的弟子,往后自会与施圆相互照应。”她侧身让出道路,妙成龙等人立刻上前行礼。
妙成龙一袭藏青道袍,腰间系着褪色的绦带,行礼时袖口滑落,露出腕间旧伤的疤痕:“见过王后娘娘,施圆师弟若有课业不解之处,尽管找我。”道雅萱躲在他身后,攥着裙摆偷偷打量盛施圆,发间的野雏菊随着动作轻轻摇晃。李世成则沉稳地双手抱拳,目光如炬:“帝师总坛规矩森严,但若有人刁难师弟,我定不会坐视。”他们三个尽管比盛施圆小,施圆初次入门,也就称为师弟了。
冯妙如微微颔首,指尖拂过盛施圆肩头:“你既入此门,当以师兄师姐们为范。”何晓娜听罢,说道:“我听说他们三个比施圆要小,你们以后就叫他师哥,莫要称呼师弟”。冯妙如说道:“如是这般,也要向先学者多问”。说完她取出一枚刻着云纹的玉简,递给何晓娜,说道:“此乃蚕盛国皇室珍藏的道学残卷,主要讲述阴阳气化的道理,望能助总坛一臂之力。”
何晓娜双手接过玉简,转手递给身旁的道雅萱:“快收进内堂妥善保管,莫要污损了这等珍贵之物。”道雅萱慌忙双手托住玉简,素白的指尖微微泛红,郑重地点头应下,转身小跑着往殿内去了。
此时,李世成上前半步,目光落在盛施圆腰间佩戴的蚕盛国皇室玉佩上,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师哥既来自蚕盛国,不知可曾见过传说中的‘灵蚕古阵’?听闻那阵法能引动天地灵气,化腐朽为神奇。”妙成龙也凑了过来,藏青道袍随风轻摆,腕间疤痕在阳光下若隐若现:“是啊,我们在典籍里读到过,却从未亲眼见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