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打不过就和谈(1 / 2)
第460章打不过就和谈
沙俄驻军在营口、海城、辽阳等城池周围都建有非常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堡垒。
正常情况下,定边军短时间内不可能拿得下这些地方。
可此时沙俄军中很多人还都病着呢,再加上定边军使用了一些以前从来没出现过,专门应对坚固工事和战壕的武器,杀伤力非常大。
沙俄军无法应对,只能节节败退。
而定边军所使用的武器,也不是啥高科技。
就是临江军工厂采纳了曲绍扬的建议,通过改良制造出来的迫击炮和飞雷炮。
迫击炮源于臼炮,日俄战争时期,沙俄曾经使用过以舰炮改良的迫击炮。
但是在眼下这个时候,应该是还没出现,或者没装备到驻东北的沙俄军。
至于飞雷炮,还有另一个名字,没良心炮,那是抗战后期才有的东西。
之所以会用到这两种炮,没别的原因,主要还是定边军发展太快,武器装备不够用了。
虽然前期曲绍扬积攒了不少家底儿,后来还缴获了很多枪炮等,但是随着定边军的人数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这武器装备就有点儿跟不上。
枪支还好说点儿,可是这火炮,数量太少了,属实不够用的。
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国家对清廷有武器禁运约定。
再加上东边道独立后,无法通过洋人购买军火。
所以,就逼得曲绍扬不得不绞尽脑汁,跟安德斯等军工人员一同商议办法。
东边道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煤矿、铜矿等等都有。
尤其是通化的铁矿、临江六道沟的铜矿,矿藏丰富,煤矿更是不用说,湾沟、三岔子等地的煤质量非常好。
所以,东边道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前几年,陈秀芸就利用跟洋人的合作,通过以药物换物资的方式,弄回来了不少洋人淘汰的中小型设备,建了个炼钢厂。
最初用来生产林区小火车的轨道,铺设小火车铁道,运送木材。
后来铁路铺的差不多了,又改做其他的用途。
由于技术原因,太高端的武器,军工厂那头暂时还生产不出来。
这两种炮对于钢材的要求没那么高,尤其是飞雷炮,基本上就是没要求,完全没问题。
这个冬天,军工厂那边,生产了好多飞雷炮,正好用来对付沙俄军队了。
于是,沙俄军最引以为傲的防御工事、堡垒,在定边军各种炮火的打击下,很快就被破坏殆尽。
四面合围的海城,连半个月都没坚持上,就被攻破了。
紧接着,两路大军朝辽阳进发,同另一路汇合,将辽阳城团团围住。
辽阳是奉天最后的屏障,如果辽阳失守,奉天必丢。
到这个时候,阿列克谢耶夫终于回过神来,赶紧下令,调集其他地方的军队,增援辽阳和奉天。
沙俄在旅大等地驻守了六万多兵力,阿列克谢耶夫紧急调动四万兵力增援辽阳。
然而此时盖平、熊岳等地都在定边军掌控之下,正好将沙俄军北上的道路切断。
由定边军和当地民团、百姓组成的义军,已经设下了重重障碍和埋伏,用于阻击沙俄军。
另一边,从哈尔滨、吉林等地调动的三万沙俄援军,也被阻拦在海龙、怀德、陶鹿等地,无法前进。
这种情况下,辽阳也没能坚持太久,在定边军猛烈的炮火下,很快就被攻破。
败军扔下辽阳城出逃,定边军随即进城,收获了大量的军械和粮饷物资,随即开赴奉天。
这下子,增祺真的傻眼了,这要是让定边军攻进奉天,他的小命儿肯定不保。
于是,增祺丢下奉天城,再次出逃。
其他官员也跟着跑了不少,奉天这边,只剩下张锡銮主持大局。
张锡銮见此情形,立刻致电京城,请求朝廷同意谈判议和。
张锡銮的主张是,东边道义军并不是要反对朝廷,他们的主要目标是驱逐沙俄军,其次是惩治增祺卖国贼,从来没喊过反清的口号。
只要朝廷拿出诚意来,将增祺法办,相信东边道义军会同意撤兵。
如果朝廷可以许诺高官厚禄的话,张锡銮有把握,可以劝服曲绍扬,不再攻打奉天。
或者,朝廷也可以与定边军联手,驱逐沙俄军队。
东边道义军节节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南方各省的爱国人士,纷纷表示,愿意支持东边道义军,齐心合力,驱逐俄寇。
好多人开始捐款捐物,想办法通过海上,运往安东,支援义军。
还有一些抗俄志士,组成了义勇队,奔赴辽东战场。
西方各国自然也关注到了这一情况,然后纷纷担心起来。
沙俄想独占东北,排挤其他国家,早就引起了各国的不满。
眼见着沙俄吃瘪,节节败退,各国虽然高兴,更深层次的还是担忧。
列强们很害怕,万一东边道义军真的将沙俄驱逐出东北,这一股士气,很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
列强们虽然觊觎大清的国土和资源,但无论哪一国,都没有那个能力彻底征服大清,征服这广阔的大地。
所以,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垂垂老矣、病入膏肓的大清,一个对洋人、对列强充满畏惧心理的大清。
这样,他们才能在这片土地上耀武扬威、作威作福、敲诈勒索,攫取更多的资源。
如果真的让这股义军将沙俄打败并驱逐,那么,清朝的百姓势必会觉醒,这不是列强希望看到的。
不,甚至不用打败,哪怕这一次攻破了奉天,就足可以打破列强不能战胜的神话。
那么加下来,各国在大清的话语权就会降低。
所以,美、英、日等国,一方面照会大清,催促其尽快安抚东边道义军,不要让事态扩大。
另一方面,也给沙俄施加压力,逼迫沙俄尽快签订条约,从东北撤军。
不然的话,各国会适当考虑,对东边道义军施以援助。
清廷此时,也是各种意见争论不休。
有的主张派兵围剿义军,不能让这伙义军发展壮大,但大多数人还是主张谈判议和。
他们的想法跟张锡銮类似,都认为东边道义军从一开始反对的就不是朝廷,而是沙俄入侵者和增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