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第一个响应太子起兵之人(1 / 2)
第318章第一个响应太子起兵之人
贞观十八年,农历十一月初。
安州城被凛冽的寒风肆意席卷。州府庭院中的树木,枝叶早已凋零,只剩光秃秃的枝干在风中瑟瑟发抖。
吴王李恪的书房内,炭盆中的炭火虽烧得正旺。
身着厚重的锦袍,却仍觉得浑身发冷,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案几上,一封密信静静躺在那里。
“来人!”
李恪高喊。
不一会儿,心腹幕僚张松匆匆步入书房。
“吴王,唤属下来,可是为了长安传来的消息”
张松是吴王心腹,亦是跟前朝有所关联。
李恪指着密信:“张松,当下局势已然危如累卵。朝廷与太子对峙,大战随时都会爆发。你跟随本王多年,心思缜密,且说说,本王该如何抉择”
张松微微皱起眉头,神色凝重地说道:“吴王,此事干系重大,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当初吴王暗中投靠太子殿下,本是看重殿下革新图强的志向,盼着能助力殿下为大唐开创一番新局面。”
“可如今,太子起兵,已然成了谋逆之举,局势变得错综复杂。”
吴王停下脚步,望向窗外那阴霾的天空,长叹一声道:“本王当初支持太子,从未想过要跟着他造反。”
“如今这般局面,本王实在是进退维谷。况且,若太子失败,依目前情形,大概率是魏王成为新太子。”
张松接话道:“吴王所言极是。”
“以吴王出身,因前朝杨氏血脉的缘故,在立储一事上本就处于劣势,几乎不可能被立为太子。”
“而过往与魏王素有嫌隙,若是魏王登基,吴王往后的处境恐怕不容乐观。”
李恪神色愈发凝重,来回踱步的频率更快了,“没错!魏王心胸狭隘,此前就多次与本王作对。”
“本王若在此时不表明立场,一旦他登上帝位,定不会轻易放过本王。可若此刻支持太子,又实在难以割舍对父皇的忠诚。”
张松面露难色,斟酌着每一个字眼。
原本来说,没人认为太子能赢。
可这火炮一出,局势顿时就发生了逆转。
那密信上,便是关于对火炮的介绍。
先前霹雳火,就已经助力太子一统辽东,横扫无敌。
这又出了个火炮。
李恪知道,太子不是冲动之人,深藏不露,且谋定而动。
既已起兵造反,必然是有了胜利的信心。
密信上的内容亦是如此。
面对太子的火炮,便是大唐军神李靖去了,到现在也没有讨到什么好处。
关于战事的一些情况,密信上说得比较相信。
毕竟他的母亲杨妃,还是有点实力的,打探到这些消息不难。
太子麾下心腹苏定方那边,也不是说策略有多么高明,可有着火炮在手,李靖讨不到半点好处。
不过现在朝廷又造出了先前太子的霹雳火,局势又变得有些扑朔迷离。
张松自然是晓得吴王所想,缓缓道:“吴王,朝堂之上的事,向来都讲究明确的立场。”
“如今这局势紧迫,已然容不得吴王再这般犹豫不决了。若吴王决意继续支持太子,当务之急,是立刻修书一封,向太子殿下表明坚定不移的支持之意,同时暗中调配安州的兵力,做好随时响应的准备。”
其实对于李恪来说,几乎没有中立的可能。
他已经被打上了太子的标签,如果一直没有动静的话,就等于是放弃站在太子这边。
当然,即便是如此的话,最后也不会有什么。
然而若太子赢了呢。
李恪长叹一声,再次在书房中来回走动起来。
“若支持太子,父皇那边,本王实在不知该如何交代。父皇对我恩重如山,养育之恩,我又怎能轻易背离”
顿了顿,又道:“可若与太子为敌,曾经的那份情谊,就此付诸东流不说,本王又于心何忍。”
李恪能想到,如果太子赢了,自己这边,必然不会怎么好过。
曾经的付出都没了不说,还要被太子所冷落。
这时,门外传来侍卫恭敬的通报声:“吴王,安州刺史求见。”
李恪的眼神瞬间警惕起来,心中暗自思忖,这刺史名为协助治理安州,实则是父皇派来监视自己的,今日前来,怕是察觉到了什么。他深吸一口气,努力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沉声道:“请他进来。”
安州刺史王弘脸上挂着看似和煦却暗藏深意的笑容,快步走进书房,抱拳行礼,语气关切中隐隐透着一丝冷峻:“吴王,近日长安那边,因太子之事闹得沸反盈天,局势莫测。安州承蒙吴王治理,向来安稳,可在这敏感时候,哪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微顿了顿,王弘目光紧紧盯着吴王,意味深长地说:“吴王向来英明,行事向来谨慎,在这等关键时刻,一举一动,怕是都得慎之又慎呐,切不可轻举妄动,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累及安州这一方百姓。”
王弘实际上来说,算是五姓七望的人,算是太原王氏的分支。
也是因为五姓七望的缘故,才担任这安州刺史。
五姓七望的人,虽说在长安逊色,但在地方上,势力盘根错节。
这也是为什么臣权一直对皇权有所压制的情况。
因为他们垄断了教育,知识,乃至于用投行卷几乎半垄断了科举。
这样的情况下,当官的八九成都是世家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