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大儒赞赏(1 / 2)
第453章:大儒赞赏
大儒苏文渊坐在书房的书桌前,手中捧着林尘的试卷,目光在字里行间穿梭,神情专注而投入。书房内静谧无声,唯有偶尔传来的纸张翻动声。苏文渊的眼神时而犀利,时而柔和,时而沉思,时而露出赞赏的光芒。
他首先读到的是林尘对治国理政理念的阐述,文章开篇便气势不凡:“治国之道,如舟行于海,需掌稳航向,因时顺势,方能致远。当今之世,风云变幻,传统之法虽为基石,然创新变革亦刻不容缓。”苏文渊微微点头,暗自思忖,这开篇寥寥数语,便展现出林尘对治国的宏观理解,既有对传统的尊重,又有求新求变的意识,实属难得。
继续往下读,林尘在论述如何平衡商业与农业发展时,提出了一套独特且深刻的见解。“农,国之根本,民之衣食所系;商,国之血脉,通有无,促繁荣。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今时不同往日,商业之势渐兴,若仍抱守重农抑商之旧规,恐阻国家发展之步伐。当以合理之策,扶商而不损农,兴农以促商。”苏文渊读到此处,不禁眼前一亮。在这个时代,重农抑商观念根深蒂固,而林尘能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商业与农业的关系,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
林尘进一步阐述道:“可设商部,专司商业之事,制定律法,规范商业行为,保障商贾权益。同时,引导商业资本反哺农业,如兴修水利、改良农具,以科技之力提升农业之产出。且鼓励农商合作,拓展农产品之销路,使农者获利,商者亦有所得。”苏文渊对此论述大为赞赏,他深知,这些措施若能施行,不仅能促进商业的健康发展,更能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林尘能提出如此切实可行的策略,绝非纸上谈兵之辈,而是对国家经济现状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随后,苏文渊读到林尘关于人才选拔的观点。林尘写道:“人才者,国之瑰宝也。然选拔之途,不应局限于科举一径。天下之大,贤能之士散于民间,或精于技艺,或擅于谋略,若因出身、学历之故而弃之不用,实乃国家之损失。当广开贤路,不拘一格降人才。”苏文渊抚须沉思,这一观点与他一直以来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在他看来,科举虽为国家选拔了众多优秀人才,但民间不乏遗珠,若能拓宽选拔渠道,必将为国家汇聚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林尘还详细阐述了具体的选拔方法:“可设技艺之试,选拔工匠、医者、算师等专业人才;设谋略之考,招揽有济世之才、能谋国之大事者。且于选拔之后,设专门之学馆,授之以为官之道、律法之规,使其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苏文渊对此十分认同,他认为林尘不仅提出了创新的选拔理念,还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考虑周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在谈到教育改革时,林尘的观点更是让苏文渊眼前一亮。“教育者,国之根本,关乎民族之兴衰。当今之教育,重经史而轻实务,学子所学与社会所需脱节。当改革教育之法,除经史子集之外,增设天文、地理、算术、格物等实用之学,培养全面发展之人才。”苏文渊不禁拍案叫绝,他深知,传统教育注重经典研读,虽能培养学子的文化素养,但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需求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林尘提出的教育改革思路,正是解决当下教育困境的一剂良药。
林尘继续写道:“且教育不应局限于学堂之内,当鼓励民间办学,让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同时,选派优秀学子出国留学,学习他国之长,归来后报效国家。”苏文渊读到此处,心中感慨万千。林尘的这些想法不仅具有前瞻性,更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在这个闭关自守的时代,能有如此开放的教育理念,实在是难能可贵。
读完林尘的试卷,苏文渊心中满是赞赏之情。他抬起头,目光落在林尘身上,眼中尽是欣赏与欣慰。“林公子,你的文章实在是让老夫大开眼界啊!”苏文渊由衷地赞叹道,“你对治国理政的见解深刻独到,无论是经济、人才还是教育方面,都能突破传统,提出创新且可行的策略。此等才华,此等见识,实乃国家之幸,民族之幸啊!”
林尘谦逊地躬身行礼,说道:“苏老谬赞了,学生不过是将心中所想、所思诉诸笔端,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望苏老不吝赐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