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章 制作两用炉(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一早鲁斌就出门去了小山谷里收集葡萄干,一串串晒好的葡萄干外面裹着薄薄一层糖霜,就地坐下开始搓揉,一共收集了30多斤葡萄干,脱下上衣包住放进背包里,顺便采摘了几个柠檬。

又去了一趟小水潭,挖取了一些黏土,鲁斌准备回去做一个陶炉,设计分成上下两部分,整体呈现圆台形,下半部分类似砂锅,中间做架空,底部留炉口,这样可以直接当火炉用。上面做个收口的圆台,可以直接套在炉子上当烟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移动的小窑炉可以直接烧制一些小型的陶器。

回到家后储存好葡萄又烧了一炉炭,然后直接开始做陶炉,先做了两个直径45公分类似藕片中间打孔的圆泥板,一片用用来充当火架,一片用来做炉底漏灰口。然后顺着一片泥板往上盘泥条做了一个高约35公分的加大版砂锅,并做了耳朵。

等到水分稍干后,直接把另一片泥板盖在砂锅上,然后继续往上盘泥条,往上盘到大概10公分左右的高度停手,用小刀在下半部分掏了一个半圆的洞。

现在窑炉的下半部分已经做好了,大体呈现一个圆台型,底部直径45公分,上面直径40公分,炉壁做地很厚。可以直接拿来当做饭的小火炉用。.

等水分稍干,继续往炉口上方盘筑泥条,一直加高到接近一米,最上方留了一个只有15公分直径大小的出风口,等到傍晚,泥胎已经慢慢定型后,用小锯小心翼翼地把上半部分锯下做了两个耳朵。

又在下半部分炉口包了一圈外沿当作卡口。做好这些天已经黑了,小心把两个泥胚转移到山洞里,重复之前的步骤,外面裹上布,里面放干草。最外围盖上木板防风。

一鼓作气,鲁斌用剩下的泥巴做了三个功夫茶壶大小的陶器,不过只有圆溜溜的壶身和壶盖儿,没有做壶嘴和耳朵。壶盖中间留了个小洞,壶身外壁刻划出深深的网格纹。没错,这就是计划中的土制手榴弹,简称“鲁斌牌无敌陶瓷反人员进攻型手捧雷”……

全部制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等待阴干了,为了犒劳自己一天的辛苦,晚餐准备了丰盛的大餐,螃蟹贝壳海鲜汤,柠檬生蚝,烤小海雀,葡萄干夹心面包配甘蔗酒。

针不戳~住在海边针不戳~

……

第二天一早,照例去上个厕所,路过种植箱惊喜地发现之前种的稻子和大麦已经抽芽了,这让鲁斌高兴地差点原地起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