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两千六百六十章 故事有点长(2 / 2)

加入书签

“后来我们在《文物春秋》1990年第7期上,也找到了王恩田老师撰文的《跋唐县新出归父敦》。不过他的文章当中,认为这件器物应该是春秋时期的东西。”

“从两篇文章的介绍和拓片内容来看,应该与您在港岛购得的铜敦一模一样。”

“你去那件客房,将东西拿出来。”安思远伸手一指。

周至屁颠屁颠地跑进了那件客房,铜敦就安放在一个明代鸡翅木的几案上,模样就像是一个带盖子的小锅。

将铜敦取到厅中摆在桌上认真观瞧,铜敦其实不算太大,看着颇有几分可爱。

这件器物通高十七厘米左右。器盖高约厘米,口外径约二十三四厘米。捉手呈喇叭口状,器盖边沿外侧还有有三个支爪,可以卡在敦口外沿,防止滑动。

器身侈口,束颈,折肩,鼓腹,圜形微平底,口沿外侧左右各附一环形耳。器盖捉手中部有涡纹,器肩部有弦纹两道。

打开盖子,盖内还有两行铭文,现在周至认金文已经毫无压力,内容果然是:“鲁子中之子归父为其膳敦”。

根据铭文字体风格,周至能够确定最早将器物断代在西周中期,其实并不正确,两位王先生中,还是王恩田研究得比较透彻,这应该是属于春秋时期的东西。

“所以这又是一件被盗流失文物?”安思远问道。

“这个故事有点长……”

“我有时间。”

“呃,行,那我们先说这件器物的来历。”

“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最所以贵重,主要就是文字所记载的信息,”周至指着铜器上的铭文,对安思远说道:“这句话里其实有两个大人物,子中和归父,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鲁国人子中的儿子归父,为他制作的食器膳敦’的意思。”

“研究历史上鲁国的子中、归父,我们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因此该敦应该是“归父”生前使用过的一件美食器,故而文物并非最早推断的西周时期,而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遗物。”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建立周朝。武王弟弟周公旦辅佐天子周成王,在打败了伙同武庚叛乱的殷商旧属国后,其长子伯禽被分封到其中的奄国故土,建立了鲁国。”

“子中的‘中’,其实是‘仲’,家族中第二个儿子,称为‘仲’。春秋时期以排行相称的名人很多,但名为‘仲’,又有个儿子叫归父的,就只可能是鲁庄公的儿子襄仲了。”

“所以铜器铭文中的‘子’,是王子的身份,‘中’是襄仲,襄是其谥号,字是子仲,名是遂,故而又称仲遂。”

“襄仲的出生年月无载,而卒于鲁宣公八年,因为襄仲曾居住在鲁城东门附近,故经传上常称其为‘东门襄仲’、‘东门遂’,其宗族被称为东门氏。”

“这也是我们中国‘东门’这个姓氏的由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