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重修金陵城(2 / 2)
只是他更务实,没有理想主义,要是有的话也不会做到户部尚书的位置。
蹇义出身进士,一直都是清流的内阁大学士,不是事务官,因此还有些理想主义。
“不行,绝不能让这种机器流传开,这是掘大明的根!”
蹇义能看到的是更加可怕的未来,将来这种棉布生产扩大,很多人可以借此脱离宗族,到时,天下乡绅该何去何从?
而且说句不好听的话,地主乡绅他们掌握生产资料不假,但要他们创新进取那是不可能的,他们能做的只有剥削小民,小民都没了的时候,剥削谁去?
夏原吉沉默道:“你准备如何做?”
蹇义道:“再找几个大儒,写文章。”
蹇义是个正人君子,想不出歪招,但绪而已。
可是不等蹇义完成这件事,朝廷就有更大的事爆出,朱高炽要重修金陵城。
这不是一个市政工程那么简单,金陵城是朱元璋主修,朱高炽重修,那是打朱元璋的脸,这就成了政治事件。
当朱高炽把重修金陵城的施工方案上奏朝廷,满朝哗然!
朱高炽竟然妄图用水泥把金陵城包裹一遍!
水泥一直以来的产量都很低,主要供应朱高炽自己工厂使用,以及朝廷的某些重点工程,比如某个港口、码头之类的。
定国公想修个园子都没搞来水泥,其他人更不用想。
士大夫第一时间做的是反对,主要是工程钱的问题。
重修一遍,需要的不是几两几千两,而是数十万乃至百万两。
朝廷一年的盐税也就两百多万两,这才是现金大头。
重修个金陵城用得着这么多吗?
朱高炽说:“儿臣只需要三十万两足够。”
这话更叫人震惊,看看他是怎么重修的吧,纵横十六条道路,都是贯穿全城的,紫禁城南门各衙门,南门广场,一个市中央广场。
这工程量极为惊人,三十万两根本不够。
朱高炽是计算过的,三十万两说起来不少,但其实用水泥修这么多路根本不够,主要是水泥的市价过高,另外人工也要算钱。
但朱高炽借此机会是要培养出自己的工程人才,并且向天下昭告,朝廷的水泥可以大规模量产,以此推动水泥的大规模应用。
等于做个广告,这样的广告,可不是谁不谁都能做的。
或许他要补贴些,但无论怎么说他都是赚的。
而且水泥的价格瞬间跌落至冰点,其实外人根本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猫腻。
夏原吉道:“三十万两?这,殿下恕老臣直言,金陵城根本没有修的必要。”
朱高炽道:“金陵城乃是大明帝都,雨水又多,每当下雨泥泞难行,旁的不说,诸位大人雨天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