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殿下好手段(2 / 2)
哗华啦——
顿时所有人一下子沸腾起来,林敬的这个做法顿时引起了众人议论,甚至隐隐约约有一种群起反对的感觉。
原因实在很简单,明军中的家丁制度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基于局势变化所自然形成的一种制度,它兼顾了朝廷和地方领兵大将的一部分利益,形成了双方能够接受的一种利益格局。
不过,林敬是不满意的,因为这种家丁制度完全是在摧毁明军的根基。
实际上在历朝历代中,当帝国走到了生命的晚期时,兵将制度往往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即军队逐渐成为了将领的私兵,不再听从朝廷的命令。只是在目前的大明王朝,这种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早在元朝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自从忽必烈攻灭南宋以来,元朝军队就一直面临一个苦不堪言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兵力常常不足,一方面蒙古大军成为世界征服者,占领的地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草原内亚传统制度在东亚腹地的水土不服。
在这个过程中,元廷虽然开始让投靠他们的汉人士大夫来负责敛财和部分行政管理,但是对于武力却丝毫不肯放松,一直靠着西北方输入的武士集团维系。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蒙古内战时期,当时蒙古黄金家族的子孙们不仅分割了父辈们打下的领地,也分享了先祖打江山所依赖的那些蒙古-突厥军人,甚至连盛产这些优秀武士的兵源地都给瓜分一空,使得忽必烈失去了长期可靠的兵源地。
因此,等到红巾军起义的时候,蒙元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那些早期从漠北迁入的蒙古贵族和来自高加索一带的阿速近卫军一样,在长期优越的生活环境下迅速腐化,以至于红巾军起义之后,在南方一路有如无人之境。
等到朱元璋定鼎天下以后,他开始为自己的万里江山制定各种保障措施,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军事部分自然是重中之重。
尽管朱元璋号称重开大宋天,但是他在军制方面很大程度上选择继承了蒙元并不成功的军制,其中卫所制度尤其为朱元璋所自豪,认为可以牢如铁桶一般护卫着大明的江山。
只是在这个还未完全走进近代战争的时代里,庞大的军队数量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战斗力,反而使得明军战斗力下滑得极快。
不过朱元璋也留下了自己的后手,那就是他在一方面建立卫所制度时,另一方面将天下精锐都搜罗到自己的禁军当中,还在各地建立藩王直属的精锐护卫军,而这些得到了最好资源倾斜的精锐军队,构成了大明朝早期的武力基础。
当然,在这种拔尖的思维影响下,地方卫所制度也就跟着学,经常将其中不到五分之一的精锐挑选出来,组建成真正的脱产精军。其余的则都成为耕地为主的屯田兵,而这种思路跟后来的家丁制度正是不谋而合。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