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都别动我要开始装逼了(2 / 2)
秦立却没弹,好笑道:“我虽然有钱,不在乎它会不会坏,但我完全没必要白白浪费这钱啊。谁说它非要靠敲击听声才能辨别它是不是建窑盏的?”
“你刚才不就这么说的吗?”有人无语喊道。
秦立表现的比他更无语,“我是说过靠敲击可以辨别,但鉴别它是建窑盏还是北方油滴的方式多着呢,干嘛非要靠敲击这种方式啊。”
“还有什么方式?”有人问道。
“既然有人问了,刚好我也没啥事儿,那就给大家伙讲讲吧……”
秦立抖了抖肩膀,干咳两声,恩,都别动,老子要装逼了!
他将油滴盏托起来,朝太阳照了一下,说道:“众所周知,建窑油滴盏比北方油滴盏的价格高,但为何高?原因是什么?有人知道吗?”
“因为建窑油滴盏更难烧。”有人应了一声。
“没错,就是更难烧!”
秦立笑道:“之所以难烧,是因为两种油滴盏的烧造机制不同。
建窑油滴烧制时,窑内温度必须要在1300℃之上,而且必须要在还原气氛下烧成。
其以薪柴作为燃料,烧制的窑炉身宽体长、装烧容量大,在温度方面不好把控,所以油滴形成的晶体较松散,长条形或放射点状突出,有似雪花状。
而华北油滴的烧成温度略低些,维持在1240℃左右,在氧化或还原气氛下都可以烧成。是以煤作燃料,燃点高、控温性好,因而油滴在形成中相对要聚集,滴点既圆又繁密……”
说到这,他停顿了一下,好似在回忆什么,好一会儿,方又开口:“另外,两种油滴盏的油滴的形成机理也不同。
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就是当温度烧到1300℃左右时,釉料中的氧化铁在高温作用下慢慢上浮,聚成滴状漂游成群,如同一片片青萍。待温度慢慢冷却后,这些“青萍”不再游动,凝结成滴珠状的晶体。
这些滴珠在光照下容易呈现金属质感,有的银白,有的发出彩色光芒,而且形体大小不一。
当烧成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降温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当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建窑油滴斑纹。
而华北油滴的形成机理叫为气泡机理,就是当温度烧到1200℃以上时,随着釉料中氧化铁的分解,釉层中小气泡越来越多,在表面张力作用下逐渐合并成大气泡。
当烧成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聚集在气泡周围的铁氧化物也显露出釉面,在冷却过程中,便析晶形成华北油滴的斑点……”
秦立总结道:“因为烧造机制不同,形成机理不同,所以,两者虽然同为油滴,但在釉面表现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建窑油滴的斑点是随机而生的,大小形态不一,光感层次不同,且分布不均匀。而华北油滴则是均匀分布的,且斑点布满整个釉面……”
他转过身来,将油滴盏亮向众人,笑道:“大家伙看看这斑纹,很明显,银斑分布均匀,布满了整个釉面,因此,它只能是北方油滴。”
“另外。”
秦立笑了笑,又说道:“因为烧造温度的不同,所以在流釉上也有不同效果。建窑油滴高温烧成,因此釉流动幅度大,在盏外靠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而华北油滴的烧造温度较低,所以流釉不严重,聚釉现象不明显。
这款油滴盏的聚釉情况就不明显,因此,它必是北方油滴。”
“当然,凡事有例外,古玩市场上有不少建窑油滴盏和北方油滴盏几乎毫无二致,从流釉和斑点分布上,说它是建窑盏也能沾边,但有一点破绽是谁也无法反驳的!”
秦立指了指器身上的银色斑点,“刚才我说了,建窑油滴盏的油滴形成机理是浮萍机理,油滴的形状乃是聚集成滴成群的状态,也就是包裹团是由许多相对较小的滴体拼合而成。所以,建窑油滴斑点内有肉眼可见的沟纹,类似田地干后的裂纹。
而华北油滴斑点的形成机理是气泡机理,斑点的形成是因为铁氧化物均匀聚集在气泡周围导致,因此,斑点内无沟纹。”
他将右手向前探出,油滴盏就至于他摊开的手掌上,“此款油滴盏的斑点,丝毫无沟纹现象,所以,就算其他特征跟建窑盏一模一样,但只要气泡内无沟纹,它也是北方油滴盏!没有其他答案!”
从化学知识一直讲到烧造现象。
这番话,他说的可谓是慷慨激昂、有理有据、掷地有声!
话落,场间已是一片寂静!
针落可闻!
众人目瞪口呆的望着秦立,惊得下巴都差点掉下来,一个个嘴巴张的大大的,都张成了“O”型,良久不能发一言。
此时的他们心中唯有一句话:“我尼玛!这人好专业!”
一个个都被震住了!
PS:三千字大章奉上!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