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0章 禅让大典(1 / 2)
有人说,有必要这么麻烦?
有必要。秦与其他诸侯不同,真正的大一统,从来不能只有武略,还需要民心。需百姓认可,民心所向,就需要一个大义名分。
秦当初对夏动兵,是以明皇诏令平叛为出师之名,对魏则是讨伐附逆之罪,但接下来要对其他各诸侯国兴兵,就需要更高更广的名分了。
禅让,就是为嬴无双正名,她成为人皇,出兵平定天下,道理所在,职责所在,无人可以置喙。
这一天终于到来,而明皇下诏起到禅让只留下区区五日,甚至连远方都未必能收到信息,这就是雷厉风行,根本不打算给任何人留下反对的时间和机会。
——
十月十五,传统秋祭日。
天高气爽,泰岳盛装。
整个泰岳山被将近十万大军环绕,旌旗猎猎。三座山峰每一条路都有大军沿途把守,尤其是玉皇顶。
从山门直到山巅,一步一精兵,仪仗威严。
虽然天下大多数人尚未来得及反应,但应邀而来的各界名士也达到了数万众,此刻正齐聚玉皇顶,等候那历史性的一刻。
人们在无尽感慨中,也充斥着激动。
自帝昊以来,华族五千年文明史,历经华、夏、商、周四代皇朝,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千年盛事,都将影响无数岁月,能够亲眼见证这历史时刻,怎么说都是幸运啊。
然而,这次还特殊的与众不同。
要知道,自华至商,都推行禅让制度,人皇从来不是立长立嫡,而是有德者居之。就连到了凤凰朝的大商时代,虽然已经开始出现君王立储,可同样也不分长幼。
到了大周,又彻底改变了立贤制,改为立长立嫡。这也是历史必然,是十绝和周太祖商议的结果,他们认为,历朝历代纷争都是因为贤良难以判断而人心不服才导致的,而长嫡则不然,虽然这种制度也有很大问题,可为了长久延续皇朝国本,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还是胜过立贤制的。
同时还有一个因素,为了收拢八百诸侯,给他们一个稳定可期的未来,这种制度可以分封诸侯,世袭承袭,在当时绝对可以收拢诸侯之心,避免天下大乱。当时刚刚经过战天之役,天下实在经不起折腾了。
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大周以诸侯分封为本的国体,这也为日后诸侯做大,开启新一轮争霸埋下了隐患。
所以说,大周是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因为国本就是这样。一种体制终归有历史局限性,大周,在十八王之乱后已经临近它的历史终点,而今天,将彻底宣告终结。
当年太宰称保大周八百年江山,实际上也只有八百年,后面的一百九十年,纯粹苟延残喘。但传承了太宰一切的江凡清楚,太宰当时所谓的八百年,只是在安定诸侯罢了。
九百九十年,甚至还没有凤凰朝时间长,可这九百年,人口暴增,百业兴旺,才是人族最为辉煌的时代。
其实根源除了诸侯稳定、立长立嫡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
其一,是大周推行礼制,广施教化,让百姓知礼守信,安分守己。虽然一定程度的削弱了向武之心,可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其二,是逆天者和圣地的帮扶。这一个千年,是人间开始觉醒的千年,对天人的警惕,催生了圣地,让逆天者同盟出现,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稳定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