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三大经王(2 / 2)
《法华经》中,以“如是”表世界之真实,以“一念三千”启解脱之智慧,于现代人而言,此乃不被物质世界所缚之最佳自我防护之法。“如是”乃对世界真实之最佳认知。所谓如是,即一切本就如此,善恶、美丑、对错、祸福等皆为世界之真实,人之好恶取舍,仅为人心基于一己之需与欲求而生,与真实之世界无关。
恰如所言:汝误看此世界,反怪世界负汝。苦乐参半,乃如实之生活相。忽喜忽悲,乃如实之人生相。有得有失,乃如实之人间相。阴阳轮回,循环往复,自古如此。“一念三千”,简言之,一切皆在一念之间。一念喧嚣,举世皆喧嚣;一念清净,举世皆清净。若众人皆心怀慈悲,则世界为净土;若众人皆心怀嗔恨,则世界成地狱。人心之扭曲,乃致世界扭曲之根本因素,人心决定世界。
故而只要转变心念,便可轻易跨越烦恼与清净、地狱与天堂的界限。秉持如此态度,方能构建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观,开启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在当今社会,自杀已成为仅次于交通意外的第二大死因,调查结果表明,“看不到生活的任何意义”乃是最大的自杀缘由。
众多之人即便尚未走到自杀这一步,基于相似缘由亦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之中。而将意义寄托于外在的生存与生活,实乃本末倒置,真正的意义唯有从内心探寻,自转变自己当下一念起始。知晓“一念三千”之理,何其重要。
《法华经》对现实世界予以了极大的肯定,认为在这个现实世界中好好生活,便是一种修行与成长。“顺于正法,即是佛道”,即便是我们生活中最为简单的清洁打扫,只要用心经营,认真对待,以平等、慈悲、安静之态去施行,便是一种真正的修行与修为。我们只需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亦是真正的修道。认真生活,便是一种圆满,一种自在。人之所以不快乐,并非自身有所缺失,而是不知自身所需何物以及不了解自身的价值。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因种种不如意,对自己的能力心存疑虑,产生消极看法。《法华经》却告诉我们,心为己有,自己可作主,虽人生充满各种苦痛,但只要我们情愿,便能将人生的境遇与命运的主导权重新握于自己手中。
《楞严经》:心由我主,命由我立。《楞严经》乃佛教至关重要之经典,于《法灭尽经》中言:末法之世,《楞严经》首灭,余经随之而尽。《楞严经》亦为着名之破魔宝典,尤于末法时期诸般乱象,经中皆有所言,且阐述详尽、明晰,更指明诸种对治之法。故而,此经于末法时期众生修行而言,实乃不可或缺之宝典。
古人尝云:“一读《楞严》后,人间糟粕书不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楞严经》中佛述三种相续,世界相续、人生相续、业果相续,详言世界、众生形成之真正缘由,乃众生一念无明妄动所致,妄念造业而生业力,业力影响且改变此世界。
众人存于自身妄心分别计度之中,存于无明大梦之内,故世界亦如一场梦境。此乃吾等重大之人生指引。于业果相续中,吾等可识得,佛法因果观之核心为业报轮回理论。此理论示吾等,命运源自自力而非他力,由自身行为所定,非受神灵等外在力量所左右,业力之前,人人平等。故命运由己所造,吾等必对自身行为负责,明此理,方能正待人生。当临不如意之境,不复恐慌无助,怨天尤人,而积极高举“命自我立”之进取精神,将人生前途掌于己手。
人最为渴望的,乃是幸福。然而,要如何才能让人生得以获取幸福呢?从古至今,人们仅仅知晓盲目地追逐财富、地位、名利等等,以为只要拥有了这些,便能收获幸福。可事实却一再表明,即便那些富足显贵之人,也仍旧被烦恼重重所困扰,难以感到快乐。
三种相续向我们揭示,人们之所以无法获得幸福,其真正缘由在于人未能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滋生出诸多错误的观念。有怎样的观念,便会造就怎样的人生。在这些错误观念的操控之下,人类妄图获得真正幸福的人生,实乃天方夜谭。
“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被欲望所驱使的人,对世间的一切都妄图据为己有,欲使一切皆从属于我。殊不知,我所牵涉的越多,自我所受的束缚就越甚,如此这般,又怎能快乐幸福呢?故而,人类若想获取真正的幸福,务必从观念着手。
↑返回顶部↑